党争是如何发生的?宋代党争为何一反常态的温和?

2020-10-03 19:27:30 作者: 党争是如何发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冲突,作为统治核心,古代朝堂上的每个决策都会关乎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满朝大臣都是活生生的人,你当然不可能指望他们跳出三界外,皇帝圣明或者权臣当道镇得住场面倒还好。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大臣们开始结成朋党,偏偏皇帝暗弱,几支力量还势均力敌。

那麻烦可就大了,党争的前提条件已经全部具备,朝堂上很快就要闹翻天了。

一、党争

历朝的党争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因为这本来就是场零和游戏。

也许斗争之初双方都还存着些许为国为民的念头,但你吃了亏得找回场子吧?不然还怎么带队伍?

好,这时候如果对方提出了个切中时弊的好建议,但是事办成了显然会让对方威望变得更高,你要不要支持?

党争胜负往往也看双方团队的综合实力,面对朝堂上众多的中间派,可能的话是不是要把他们拉拢过来?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斗争的烈度会越来越高,下限则越来越低。有立场而无原则,为反对而反对。

党争像战争,双方会不择手段的争取胜利。

党争还不如战争,战争对参战国来说是纯粹的力量消耗。打的再狠,烈度再高,几年内也会分出胜负。

但党争则是力量持续增强的过程,双方会不断的化公为私,将王朝从上至下的各个部门纳入囊中。

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明君在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朋党的力量触及方方面面,只能在几个派系中搞平衡。

不过更大的可能性是连平衡都搞不了,朋党实在太强大了,甚至连皇权都不放在眼里。

从历史上看,参与党争的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文官士大夫、武将勋贵、宦官、外戚。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类,相同集团并非永远铁板一块,例如文官士大夫在明末就分为楚党、浙党、东林党等。

武将勋贵更加不得了,唐朝末年直接以藩镇为单位,看不顺眼就大打出手。

那么这些朋党集团在争斗中的特征和行为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文官和武将勋贵本质上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是能够自发产生秩序的。

文官不用多说,随着王朝统治范围的增大皇帝需要大量的读书人来处理政务。

所谓“代天子牧民”,历朝历代皇帝可以将任何看不顺眼的官员换掉,但却仍然要依靠文官集团来治理天下。

武将勋贵控制兵权,看上去可能没有文人那么多弯弯绕绕和阴谋诡计,但暴力是所有秩序的底层逻辑。

文官在规则框架内可以占尽优势,但武将被惹急了是有掀桌子的能力的。

掀桌子是最后手段

考虑到抵御外侮和稳定地方的需求,皇帝可以干掉手握重兵的武将,乃至于长期采取以文抑武的方针。

但无论谁坐上龙椅也不可能把士兵全都解散掉,所以武将勋贵集团同样永存。

如果说文官士大夫和武将团体如同盘根错节的大树,是自下而上构建的体系,那么宦官和外戚更像是依附在大树上的藤蔓。

他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根底可言的,却能够从皇帝那里借到力量。

出于皇帝的信任,他们可以在皇权的庇护下大肆在朝堂要害职位中安插亲信故友,久而久之形成庞大的团体。

如果发展顺利,宦官和外戚同样可以获得掀桌子的能力,汉唐末期君主废立犹如儿戏就是鲜明的例子。

不过无论宦官外戚,他们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王朝运行,因此是可以被彻底消灭的。

综上所述,在各大派系中武将勋贵的危险度最高,其次是宦官外戚,文官士大夫只能在规则体系中行动相对最安全。

二、掀桌子

无论是宦官外戚还是武将勋贵,他们就像掌握核武器底牌的超级玩家,如果在规则体系中持续失利就会考虑掀桌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