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双尾猫
有历史在前段时间发过关于隋炀帝陵墓的短文,提到清代文人误把东汉时期的汉墓误认为隋炀帝陵,其实把古墓错认不止一次。所以今天再说说另一起古墓错认事件,而这个影响力更大。
一、世代祭祀的周陵
关中平原历史悠久,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在关中一带建都的是西周王朝。
西周王朝以关中为中心,在此经营将近三百年,所以自然留下许多遗迹。在距离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内有一个周陵乡。周陵乡有两座封土高大的古墓。传说为周文王、周武王陵。
被认为是周文王陵的古墓封土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这座古墓北面100米处的古墓被认为是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目前两座古墓所处的陵园区内有木牌坊一座,献殿两座、配殿两座还有宋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余通。是我国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园,被列为“咸阳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称。
因为历代祭祀缘故保留大量历史遗迹,所以这两座古墓所在的周陵园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也对周陵进行了全面整修翻新,开发旅游资源。不光重修围墙,还整修大殿、登陵踏步和碑楼,翻修东西碑廊和配殿,又对对文王、武王陵和陵园进行绿化等工程,原来的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作为被后世所敬仰的君王,这两座陵墓从古代到今天一直受到祭祀。有人会问这两座古墓是周陵有依据吗?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九年,武王祭于毕。"说明周武王陵在毕这个地方。
而< 竹书纪年>注释中则记:“周文王葬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说明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近
而唐魏王李泰《括地志》也说:“周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也",“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
《皇览》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也。”
南朝宋人裴驷为《史记》作的集解记:“毕,文王墓地名。
而这个地方被认为就是毕陌,也就是今天的周陵所在的地方。所以清朝陕西巡抚毕沅在一些他认为是周陵的古墓前立碑。
二、不断的质疑声
虽然有当地有长时间的祭祀,但是质疑声不断。比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就说过周陵乡的周陵不是真正的周陵,他的依据也是战国之前,君主埋葬时“不封不树”,其意就是墓地不封土堆,不种树木。而周陵高大的封土堆,显系讹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宽生前也指出“咸阳以北毕原上坟丘很高的所谓‘周王陵’,是出于后人的张冠李戴。”,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来看,中原地区最初墓葬没有坟丘。中原地区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普遍推行在战国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认为,周陵里传说的周文王陵实为秦惠文王陵,周武王陵为秦悼武王陵。
从上面那些持质疑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唐孔颖达疏:不封不树者,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丧期无数者,哀除则止,无日月限数也。”
按照古书记载,早期墓葬没有封土。而这两座古墓有巨大的封土自然不合理。《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就提到:“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垄之处。”
那么封土墓起源于何时呢?据说是孔子在给自己的父母下葬的时候,孔子担心自己以后回家祭拜,会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在哪,便想着在坟墓的上面堆起了土堆,这样子以后好辨认。
虽然这个只是个传说,但是直到到战国时代,在墓葬上堆土造坟丘,才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风俗,最后封土的大小和死者生前地位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