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据说,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时所写。乌桓人,究竟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乌桓,亦作乌丸,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据说,乌桓人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同源,无文字,刻木为信。
公元前3世纪末(秦朝),东胡人一直被匈奴所压制。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元年),东胡人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其中,一支迁至乌桓山(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遂以山为族号。乌桓人最初活动在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当时,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并将匈奴逐出漠南。不久,乌桓人臣属汉朝,南迁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为西汉北御匈奴。公元元年,王莽执政,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人遂劫掠乌桓人畜。不久,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
东汉初年,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公元45年,东汉名将马援曾率军征讨,屡次不胜。次年,匈奴内乱,又遭旱灾蝗祸。于是,乌桓又乘机攻击匈奴。不久,匈奴遂迁往漠北。公元49年(光武帝建武25年),乌桓归降东汉,从塞外五郡南迁至塞内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
就这样,乌桓人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并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乌桓人各自为政,故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乌桓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据,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2世纪初,乌桓人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而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和匈奴。2世纪中,东汉与南匈奴对抗,乌桓人各自为政。有的从汉攻匈奴,有的从匈奴攻汉。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远征乌桓。乌桓末代大单于蹋顿在白狼山被名将张辽斩杀。于是,一部分归附曹操,其他乌桓人则留居原地。西晋初年,幽州北边障塞内外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并逐渐与鲜卑融合。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乌桓人为石勒所建的“后赵”吞并。4世纪中叶,乌桓人归附前燕。前秦苻坚灭前燕后,乌桓处乌丸杂类于冯诩、北地。而后,慕容垂又利用乌桓人的帮助建立后燕,随鲜卑慕容氏南征北战。
北魏初年,拓跋珪攻信都(河北省冀县),乌桓人张骧举城降。公元398年(东晋隆安二年),其子张超收集乌桓、汉民2000余家,格局渤海郡南皮(河北沧州南皮县),自称乌丸王,后南走平原(山东省平原县)。次年,为魏征虏将军庾岳击杀。
魏晋以后,乌桓人与其它诸族错居杂处,形成所谓“杂胡”。后来,乌桓人繁衍扩展至陕西上郡、冯翊、北地。后来,雁门郡的乌桓人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后来,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同时,幽、并二州的乌桓人继续内迁。
渐渐地,乌桓人遍布太行山以东今天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积极参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各地区的政治斗争。在不断地同化和融合中,乌桓人相继出现了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另一部分乌桓人则先同鲜卑融合,最终,又随着鲜卑人汉化而融合于汉族……渐渐地,乌桓人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许你的身体里就沸腾着当年乌桓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