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画像
表面上看郑国拒绝韩宣子的请求,是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的勇敢行为,但实际上郑国是很有智慧的,他们知道买玉是小事,晋国断然不会为了一块宝玉,就废掉与郑国同盟的关系。同时,这件事又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坚持原则”的做法可以树立郑国“虽在霸主强权下,依然能维护尊严和主权”的良好形象,让人知道小国亦不可小视。
郑国清楚地明白:霸主真正在意的,是郑国会倒向晋楚哪一方,是否可以顺利通过郑国控制的豫西通道,或郑国是否按时履行盟国纳粮、出兵、朝会的义务。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郑国毫无国家尊严,他们不折不扣地履行了属国的义务,如子产就曾表示郑国对晋国的绝无二心,而且郑国几乎年年都会出使晋国,还特别注意对待霸主的礼仪。
由此可见,郑国在“恪守服从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与霸主关系。换言之,郑国在“鸡毛蒜皮”却影响面子的事情上,高调地把“坚持国家尊严”放在明处;在关系到自己国运兴衰的问题上,该让就让,不惜一切代价,遵循“唯强是从”的对外策略。这种“实用主义”,显示出郑国作为小国的智慧。
宋国眼光老辣,对晋国死心塌地,却存在致命的失误
比起郑国的窘迫处境,宋国的处境更为宽松,对外策略的回旋余地更大。虽然在春秋时期宋国给人留下“郑昭宋聋”的不佳印象,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宋国在把握外交大局方面,亦是可圈可点的。
宋国在晋楚争霸的整个过程中,坚定地采取了“附晋抗楚”的策略,不会轻易地转换阵营。为数不多的两次投降楚国亦是情有可原的——多是晋国没能尽到盟主的责任。这是晋国负宋而非宋负晋,可见宋国依附晋国之态度坚决。
弭兵之会
宋国对晋国死心塌地,晋国也投桃报李,尽可能地尽到保护宋国的责任,甚至还将险要之地偪阳送给宋国。在晋国的全力支持下,另一霸主楚国不得不对“讨伐宋国”保持一定的克制,他们不直接出兵,大多借郑国之手伐宋。
如此一来,宋国便有了处理外交事务的余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弭兵之会”都是由宋国从中周旋、促成的。可见,宋国是很有外交智慧的,他们借“弭兵之会”,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与尊严。
宋国的外交智慧不仅表现在此,他们在选择投靠对象时的眼光十分老辣,让人不得不佩服。早在宋闵公时期,宋国虽然原本一直与齐、郑为敌,且齐国在“长勺之战”中大败,但是宋国依然能敏锐地察觉到齐国的潜力,毫不犹豫在“长勺之战”的当年就开始追随齐国。终齐桓公之世,无论宋国国君如何变化,都没有放弃紧随齐国的外交政策,宋国多次参加以齐为首的会盟和征伐,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积极伙伴。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备受后人嘲笑的宋襄公虽然犯过“小国大志”的战略失误,但是在站队问题上依然毫不含糊。他不仅在早期跟紧齐国,而且在后期对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大力投资,为之后晋国救助宋国埋下了伏笔,也为后来晋宋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郑国,他们“不礼晋文公”,眼光比宋国逊色多了。
在宋国迫不得已归顺楚国后,他们如果嗅到晋国恢复元气、能与楚国一较高下,就会立即重新回到晋国的怀抱,并且听从晋国的指令讨伐郑国。由此可见,宋国“站队”眼光老辣,不愧为曾经天下共主的殷商后裔。
宋国在屡次押对宝后,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因为霸主始终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最能迎合霸主意志的宋国,也能够获取由霸主晋国分配给他们的部分利益。
《东周列国·春秋篇》宋襄公剧照
遗憾的是,宋国一路走来,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他们仍然存在致命的失误。靠近晋、楚、齐三个大国的宋国,虽然土地肥沃,地势辽阔,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弱国。按道理来看,弱国的实力有限,对大局的影响微乎其微,理应以追随霸主为主,但是宋国却经常会产生问鼎中原的幻想,从而撞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