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2020-10-06 15:11:01 作者: 中国玉文化介

中国有8000年以上使用玉器的历史,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出土有8000年前的玉器,作品相当成熟,已经过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从玉器的情况看,当时人们在材料选择上,早已脱离了玉石不分的状态,可把玉与石严格的区分开。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玉器发展的成熟期。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西部的齐家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都广泛地使用了玉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数千件,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样式繁多。这一时期各原始文化的玉器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也有相互间的影响及交流。玉器的使用方式各种各样,其中三方面内容表现的最为明显:一、玉与古代神灵,卜筮。二、玉与祭祀活动。三、玉与人的人身装饰,这三方面的内容一直影响到对后世的玉器使用。

在新石器时代,以玉通神、以玉卜筮表现的尤为明显。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应用来事神,可与神相通;早期巫祝的法器,多以用玉为之。故宫博物院藏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玉龟甲与玉板组合,玉版上有图案,夹于龟背甲与腹甲间,应是巫师通神卜筮凶吉的法器。

【第二阶段——商与西周时期】

商与西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玉器的使用更加制度化,出现了较为一致的玉器制造风格和较为统一的玉器使用方式。薄片玉器的大量使用与长线条的装饰花纹应是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礼仪用玉在这一时期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此,古文献及金文中多有记载,这也是历来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

玉器与古人礼仪活动关系密切,人们把同礼仪活动有关的玉器称为玉礼器。所谓礼,应指制度、方法;《淮南子·齐俗训·注》记载:“礼、体也。”《尔雅·释言》载:“履,礼也。”也就是说,礼、体、履相通,是制度、体制、方法的表现,玉礼器便是礼制活动中使用的玉器。《周礼》记述了祭祀天地四方中使用玉器的情况:“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是指璧、琮、圭、璋、璜、琥,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出大量礼仪用玉的实物。对于这几种玉器的形状,古文献中多有解释。《白虎通》对此有所归纳:“礼曰:‘天子珪尺有二寸。’又曰:‘博三寸,刻上,左右各半,厚半寸。'半珪为璋,方中圆外曰璧,半璧曰璜,圆中牙外曰琮。”对五种玉器的形状进行了说明,所谓“刻”,《说文》释为“锐利也”,因此长且宽,上部锐利的玉器为圭,璋为圭的一半,也是条状片形玉,璧、璜、琮似皆为片状器,且与环形有关;所谓“方中”、“半璧”、“牙外”,是作品间的区别;对于玉琥的形状,汉以前的文献中无明确记载,从商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虽然玉礼器的出土已有较大数量,但完全相同的作品非常稀少,因而此时的玉器使用、玉礼器的使用各有器名的具体仪规;而对器物形状、装饰、尺寸的要求,并不严格。

【春秋战国至汉代】

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中,佩玉最引人注目,属于礼器的圭、璧、璜应是极少数的,所见玉器中多数为佩玉。最初的佩玉,见于新石器时代,一些作品又影响到商、周时期,如龙形觿、玉璜等。佩玉的含义十分复杂,不同身份的人所佩之玉表现的内容也不同。或表现人的身份,或用于实际,又有表示富有和美化人身的作用。《诗·卫风·芄兰》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芄兰之叶、童子佩諜”之句。觿是锥形器,諜是筒形器,为射箭的工具。佩觿表示能解决疑难,佩諜表示能决断。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两种器物的早期作品,都为玉制。

春秋战国以后,佩玉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用玉表示人们的道德修养。人们注意道德修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强调人的学习与修养,同时把佩玉做为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礼记》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聘义》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敢问:“君子贵玉贱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舆?”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讲,君子贵玉而贱碈,并不是因子玉少多,而是因为君子比德于玉,用玉来表示自己的品德。君子是少数人,用佩玉表示品德的人也是少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玉目的,这些佩玉习俗,推动了玉器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龙、璜、环等佩带类玉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玉器制造精美,讲究造型的变化,纹饰的精致,光泽的温润;三是对玉材的选择更加严格,主要玉料为透闪石玉及蛇纹石玉料。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