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依然流行在中国北方的徹子(左图)
以米作为点心制作的原料(右图)
汉朝
芝麻饼出现,养生符号为点心文化再添寓意
拥有传统记忆的芝麻饼仍是现代人喜爱的面食之一
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了外来饮食文化,中式点心口味得到了历史性创新,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点心——中国最早的芝麻饼出现了。《释名》:“胡饼之作,胡麻着上。”胡麻指的就是芝麻,所以胡饼实际上就是芝麻饼。
汉朝中国人讲究等级和礼仪,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体现了礼仪待客、宴饮的场景。同时期,由于信奉长生,中国人对吃的养生要求达到了一个高潮。
中医药和道家修炼,给中式点心口味和寓意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玉兔捣药的创作成为当时 期重要的文化符号。后来在山西地区月饼模具上出现的玉兔捣药形象和这一时期的“长生”符号如出一辙。在中式点心纹样里窥见中国文化的缩影,让人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三国时期
点心喜饼立战功,替代牺牲成祭品
古人常用带有龙 凤呈祥图案的模具,寓意吉祥如意
三国时,喜饼不仅仅可以“提亲”,还在战争中展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相传,孙权为夺取荆州,假意称愿将妹妹许配给刘备为妻。诸葛亮得知后,将计就计,命 令能工巧匠制作小礼物作为送给东吴的“见面礼”。有位做了大半辈子糖食点心的匠人, 做出一种配有龙凤图案的大喜饼,寓意龙凤相配、吉祥如意。这种喜饼立即被诸葛亮选中, 令那位匠人制作一万个,让赵云带兵派送给南徐城里的各家各户,并编唱歌谣:“刘备东 吴来成亲,龙凤喜饼是媒证。”可见,结婚送喜饼“提糖”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此外,点心替代牺牲等“活物”用于祭祀,也与这一时期有关。
诸葛亮像
蜀汉建兴三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 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但这突然的变化, 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用49颗人头祭供。”诸葛亮想到这祭品用人头,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岀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
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 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 人们经常用馒首做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和“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这是点心替代活物祭祀品的最早记载。
“蛮头”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祭神用品,也是馒头的起源(左图)东汉红陶庖厨俑,反映了古人的饮食生活(右图)
后来,点心便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我在山西地区搜集到了大量的牛羊主题的点心模具,印证了这个猜想。人们用模具做出牛羊形状的点心取代了宰杀牛羊祭祀的方式,这样既统一 了造型,丰富了寓意,又使得人们在加工精美造型的食物中节约了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羊羹始祖出现,至今在日本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