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点心演变史

2020-10-09 17:23:46 作者: 中华点心演变

中国经典传统点心之 ——羊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大混杂的时期,以五胡(匈奴、鲜卑、氏、羯、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实现了与中原汉族之间交融。点心也在这种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羊羹配茶成为这个时期的特色点。最早的羊羹是草原上的点心,用羊肉熬制成羹,冷却成冻以佐餐。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毛脩之降魏后做的羊羹,称为“绝味”,魏太武帝食之,“大喜,以脩之为太官令”。现在在日本较为流行的点心“羊羹“就来源于此。

最初,羊羹是一种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汤,再冷却成冻佐餐。后来羊羹传至日本,是由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佛教的禅宗传入。由于僧侣戒律不能食荤,故羊羹慢慢演化成为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形食品。此后,羊羹成了茶道中一种著名茶点,而日本人亦慢慢将羊羹发展和转化,变成今天多款不同口味的羊羹。

隋唐时期

中式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 “赍字五色饼”则是“刻木莲花,藕禽兽形按成之”,在饼的表面印有美观的花纹图案,这类似于今天糕点坊中使用模子的制作工艺。

于小菓重新复刻的花想容月饼系列,将唐代点心的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左图);’精美的祈福饼,到现在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右图)

“五福饼”也是一种类似点心的饼,其中有五种不同的馅料,这种糕点的形式已经与今天没 有两样。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点心——清净欢喜团,也是在这个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繁盛的大唐文化随着象征团团圆圆的中式点心,一同传播到日本,影响了日本饮食、建筑、礼仪等诸多方面。同时期,八月十五吃“饼”的习俗也出现了。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 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博饨、饼食等”。繁华浪漫的唐朝还产生了很多关于月饼的传说。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天师于是作法,三人 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 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 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点心在唐代已经作为商品生产。唐代时,糕点铺已经出现,制作技术也在逐步提高。点心商品形态的出现,对批量化生产要求更高,可以推测模具在此时期已经大量出现。据文献记载,在长安就有糕点铺,并且还有专业的“饼师”。当时白居易的诗歌中就有关于糕点的诗句:“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

宋朝

点心层出不穷,美味馋徽宗

到了宋朝,雅韵精致的宋朝人,创造了点心的更多可能。水晶皂儿、紫苏膏、高丽栗糕、雪花酥、狮蛮重阳糕等好听又好吃的点心在这个朝代层出不穷。

水晶皂儿

水晶皂儿实际上就是糖浸槐豆。槐豆就是国槐树(当时没有洋槐树)的果实,因为槐豆呈碱性,古时捣烂了可以洗衣服,所以叫皂儿。槐豆煮熟了可以食用。北宋庄绰《鸡肋编》:“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水晶皂儿就是槐豆煮熟以后,用糖水浸泡而成。

紫苏膏

紫苏膏就是将紫苏、肉桂、陈皮、良姜、甘草等磨成粉,加水煮沸,加入熟蜜,慢火熬成膏。它既是小吃甜点,又是药物,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可见药食同源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式点心的制作当中。

高丽栗糕

据《事林广记》记载,高丽栗糕以栗子不计多少,阴干去壳,捣罗为面,三分之一加糯米粉和匀,以蜜水拌润,入甑蒸熟食用。当时的糕类甜点,一般是用米粉做的。现在,我们做糕类仍沿袭古法,也多是用米粉。

明朝十分注重仪式感,中秋祭月成为社会主流。

沈榜《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目:“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 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一书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 人家有赏月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