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点心演变史

2020-10-09 17:23:46 作者: 中华点心演变

苏式点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记载,其著名品种就有枣泥麻饼、月饼、巧果、松花饼、盘香饼、棋子饼、香脆饼、薄脆饼、油酥饺、粉糕、马蹄糕、雪糕、花糕、蜂糕、百果蜜糕、脂油糕、云片糕、火炙糕、定胜(定捧)糕、年糕、乌米糕、三层玉带糕等。

清朝

满汉结合,西点东渐

清朝,在点心制作方法上结合了满汉民族的制作技法,出现了京八件、萨其马等新糕点。清御膳房还设有专门的饼师,皇帝常以点心赏赐大臣,民间也用点心作为礼品互赠。大户人家都要雕刻专属的点心模具,用于祭拜、嫁娶、庆典等各个重要的日子里。

从乾隆时期 模具中复刻 出来的硅胶月饼模型

这一件模具发现于我国晋南地区。晋南史称平阳,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往往越是富裕之地,对饮食越为考究。精致细腻的雕刻纹样,昭示了主家的深厚资产和社会地位。在纹样的内容上,虽然以常见的“月中仙桂”为主题,但是在元素的特性上,则有一种典型的“晋南氛围”——广寒宫被描绘成院落之形,庭院深深有一种晋商大院的浑厚气势。规整的棱形地砖,寓意着生意平顺,家族安康。这体现了富庶人家的生活状态。玉兔捣药象征着对长者康健的祈愿,官人折桂象征着子孙及第的追求。

这款模具打制的月饼以祭祀为主,先祭祀祈福,再举家团圆共食。既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对团圆的祈愿。遥想当年,一家老小,在中秋佳节、月圆之日焚香祝祷,惩诫祖训,最小的孩子尚在乳母的怀里,虽然不懂大人们所为何事,但是分食的月饼味道,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却就此留存在了记忆里。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在普通人家看似寻常的时光中,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从祭祀上苍的五谷,到尊师敬道的手礼;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到精致的手作点心。点心的演变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史。有礼有节,敬奉心意。中式点心因礼而生,因心相承。在寻常中的仪式感增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丰富了人们对家的记忆。

点心——成了连接人与人,心和心,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纽带。手作的体验、味蕾的享受、同食的喜悦、馈赠的情谊,融合成带有温度的、历史悠久的中式点心文化,并在遗留的模具上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感动。

雪花酥

《吴氏中馈录》:“油下小锅化开,滤过,将炒面随手下,搅匀,不稀不稠,掇锅离火。洒白糖末下在炒面内,搅匀,和成一处。上案擀开,切象眼块。”意即:将油在小锅中化开,将炒过的面粉放进去,搅匀,到不稀不稠的时候,拿锅离开火,撒上白糖末,搅匀。在案上擀开,切成象眼一样的块。因为颜色白如雪,所以叫雪花酥。

狮蛮重阳糕

《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意即:重阳节前一两天,用粉、面蒸糕,上面插上小彩旗,嵌上果实,像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类。还有的上面嵌上猪牛羊肉丝。用粉做一只狮子蛮王的形状。现在有的地方在重阳节时还流行做狮蛮重阳糕。各种干果香味丰富,甜丝可口,老少皆宜。

宋代点心精美诱人,让宋徽宗都欲罢不能。相传有一次宋徽宗微服私访,看到一种小饼忍不住想品尝一口,身上没有钱币,又不忍错过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于是用一枚价值连城的金币在街市上换了一小块点心。

于小菓研发的团花纹福饼系列(上图);狮子为古代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瑞兽。用在各种装饰物或点心上, 有祥瑞的寓意, 也是地位、身份的象征。(下图)

元朝

点心凸显民族特色,冻奶酪流入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