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出身于颍川大族司马氏,自然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在曹爽重新扛起“用人唯才”的大旗时,他与司马懿之间的争斗,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二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是门阀与寒门之间的一场决战。
三、司马懿为何战胜曹爽?
司马懿最终战胜了曹爽,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曹爽在内外两个战场上接连失败,而从根本上看,是世族势力崛起的必然。
1、对外战争
曹爽第一次受到重创,是其伐蜀失败。因为曹爽威望不高,急需在军事上取得比司马懿更大的功业,以期赢得魏国上下的支持。
公元244年,曹爽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发兵7万,进攻汉中。蜀将王平率先占领了有利地形,阻击魏军。随后,蜀汉大司马费祎又领大军增援,切断了曹军退路。曹爽苦战又不能胜,被迫退兵,途中又遭蜀军阻截,死伤无数。
2、对内改革
曹爽借对外战争扬名立万的企图落空之后,又在国内发起了改革。这场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司马懿背后的世族势力。
当时,改革主将夏侯玄、何晏提出了三项举措,分别是:“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才选拔制度的“审官择人”。原来,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选人之权都被门阀大族所把持,而曹爽意在通过复兴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打破对于官僚队伍的垄断和控制。
而且,夏侯玄还提出将州、郡、县三级合并为州、县二级,目的就是限制地方世族势力的膨胀,将主要权力收归中央。
从效率上看,曹爽的改革完全正确,但从效果上看,这与门阀大族的根本利益相左,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
所以,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最终搞掉曹爽,其实并非是他们父子三人在战斗。在他们的背后,其实有一支支庞大的世族集团。
即便没有司马懿,也一定有另外一个人站出来,为这些强势崛起的力量代言。
所以说,司马氏取代曹魏,其实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绝不是偶然事件。在这种背景下,称呼司马懿父子为“乱臣贼子”,其实有点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