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有名的明主,他雄才大略能文能武,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太子李承乾造反后,连带着李世民对诸多皇子的印象分都大大折扣。原本他想将皇位传给三子李恪,因为诸多皇子中,也只有李恪能力强一些,并且在李世民眼中李恪的性格也是很像向自己的,颇为勇猛,能征善战。
然而李世民欲将皇位传给李恪的想法,却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反对。长孙无忌是最早有一批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人,自己深爱的长孙皇后更是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因此深得李世民信任。
长孙无忌告诉李世民:如今是盛世,和陛下即位时不同,动乱需要武治,而盛世则需要文治。三皇子李恪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内心却不够仁慈,不适合这太平盛世,并且李恪的母亲是前朝公主,犯忌讳了。李世民听后觉得挺有道理,因此在重臣的建议下,选择了虽然性格柔弱但是宽厚仁爱的李治作为继承人。也正因为如此,吴王李恪与长孙无忌结下了梁子。
帮助皇子争夺皇位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若成功了自然地位会随着新皇而提高,若失败了无疑是万劫不复。而长孙无忌是赌赢了,李世民死后,李治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成功即位,成为唐高宗。
而帮助唐高宗即位的长孙无忌自然能够得到重用。唐高宗也确实很适合如今的这个盛世,他勤于政务,体恤爱民,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帮助下,唐朝有“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美好形象。
然而一切祥和之下去酝酿着狂风骤雨,由于唐高宗宽心仁厚,在朝堂上手腕始终不够铁血。
653年,高阳公主与丈夫房遗爱(房玄龄次子)联络与唐高宗政见不和的大将军薛万彻以及柴令武,发动政变,企图废除唐高宗,不了消息泄露,政变在萌芽之中便被遏制,一干人等全部被捕。而唐高见参与这件事的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是朝廷重臣,是在狠不下心来处置他们,就将此事交给了长孙无忌。
朝堂之内勾心斗角,任谁没有一点私心是不可能的,长孙无忌也不意外!
长孙无忌借此机会想要扫清自己政坛中的障碍,逼迫房遗爱按照自己的名单招供“同伙”,名单上都是长孙无忌朝中的主要政敌,借助房遗爱的“招供”,污蔑他们为参与这次政变的同党,而这其中就有吴王李恪!
可怜的李恪,继承皇位的时候长孙无忌给他使绊子,自己如今就想老老实实做个王爷,在家中安静喝茶,忽然就被宰相长孙无忌扣上谋反的帽子抓走,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啊”,这找谁说理去?
当唐高宗得知竟然有这么多“同党”之后,也是吓了一跳。只不过仁爱的唐高宗又发话了:吴王是我的哥哥啊,能不能放过他?但是国有国法,吴王都参与“谋反”了,怎么能够绕得了他?因此兵部尚书崔敦礼说道:
“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
而高宗也因此放弃了求情。得知活命无望的李恪,临死之前大骂长孙无忌17字诅咒: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你的家族离覆灭不远!长孙无忌听后也不以为意,只将这视为他死前咆哮罢了。
自此之后,长孙无忌在朝堂中再也无人能敌,逐渐把持朝政,而长孙无忌做到这个位置了并未有太大的想法了,位极人臣对于他来说也到了终极目标。因此虽然能够称霸朝堂,但是对于唐朝来说也是忠心耿耿的。
然而朝堂是黑暗的,长孙无忌以为自己控住了朝堂,便掉以轻心了。659年,一份密报到了唐高宗的手上,密保上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有谋反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