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燕王哙当政时,提拔了一个叫子之的人当国相。两人前期合作得很是愉快,但是还是历史终究还走到了“老主能臣”的老剧本上了。燕王哙老了之后,燕国的大权逐渐旁落到了子之的手中,悲剧的苗头已经开始显露了。
但这终究还是人家燕国的事,齐国又是怎么掺和进来的呢?这还是跟战国时期最大的骗子家族苏秦家脱不了干系。苏秦的弟弟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时,就开始煽风点火,对燕王哙说自己的主子齐王没啥前途,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这其实就是变相地扫清燕王对子之的猜疑。
苏代刚一下场,第二个托儿鹿毛寿又登场了。他更是直接对燕王哙说应该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并把上古时期的尧和许由搬出来做理由。意思是:“你让给子之,子之必定不敢接,这样你就用空头支票赚了一个圣贤的美名。”智商堪忧的燕王哙听完深以为然,便将国家托付给子之。不过子之却并没有拒绝,而是“终于等到你”的满心欢喜。
然后,借此机会,又有人劝燕王哙演戏就要演得逼真点,你选择虽说禅让,但是依然重用太子,显然太假了,没有诚意。猪油蒙了心的燕王哙居然又真的照办了。
子之就这样毫无悬念地完成了燕国的夺权大戏。真是自己再努力,比不上队友的神助攻,队友的神助攻比不上对手的鬼失误啊!
可以想象,燕国这种权利游戏玩得是多么容易走火!权力的顶端全是一些昏聩无能、德不配位的人,这样的国家能稳定下去就是一个奇迹了。果然,子之当权三年后,总感觉那个权柄是自己骗过来的,不是自己打下来的,心里总是莫名地发虚。于是,越虚就越疑,越疑就越乱,最后开始变成一顿蛮干,高压统治。燕国因此大乱。
于是,燕国又上演了“太子复国”的戏码。太子平联合了将军市被,并请求齐国支援,开始向子之开战。但第一次由于实力上的差距,太子平夺权还是失败了。第二年,卷土重来,成功在望,却因主要支持者市被(有可能是被子之收买了)临时反水,又功败垂成了。燕国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混战之中。
此时,原本是“维护和平”的“世界警察”齐国在客座顾问孟子的劝说下变成了落井下石者了。齐宣王于是命令大将章子率领五都之兵,加上北方边防守军,攻打燕国。【齐国是五都制,五都之兵基本上就相当于全国之力了】燕国本来就病恹恹的了,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猛药?关键是,单纯的燕国的百姓还以为齐国大军是志愿解放军,不光不抵抗,还夹道欢迎。齐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接把子之和燕王哙一锅端了。
齐国占领燕国之后,是直接吞并还是扶持傀儡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而且孟子也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孟子建议根据燕国百姓的抵抗意志来,他们要是半推半就,我们就顺水推舟;他们要是坚决抵抗,我们就坡下驴。因为这事就跟QJ一样,图一时之快,却后患无穷。但齐宣王却不这么认为,裤子都脱了,哪有重新穿上的道理?
结果,事情果然演变成了孟子所考虑的那样。齐国爽了那么一下,却惹了一身的麻烦。不光燕国开始了全民反强暴运动,国际上的一些“人道主义者”也纷纷谴责齐国,比如西部强人赵武灵王。关键是赵武灵王不光是个嘴炮,还很有实力。于是,齐国惹火上身了。
赵武灵王派大将乐池入韩迎立作为人质的燕国公子职,言下之意:“你这个臭不要脸的赶紧回家吧!”,但是齐国还沉醉在那种粗暴的快感之中没有醒来,自然不愿意退步。而赵武灵王的这个政治干预本身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第一防止齐国坐大,第二可以借机施恩于燕国,改善两国关系,从而减少边境威胁。韩国也是同样的考虑,而且公子职还是半个自己人。所以,在无人退步的前提下,只能开战了。
赵武灵王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奉公子职之名引军入燕,得到了当时深感绝望的燕国百姓的广泛支持。而齐宣王见赵插手燕国内政,与齐国为敌,便派遣齐军精锐燕地迎战,意图“酒在自家喝,火上别人家放”,想在本土之外与赵国决战,燕赵一锅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