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文的主角之一齐国身上来,它恰恰也是没事找事、有事还嫌小的主,这次被宋国夺走五个城,可把早已对富庶的宋国垂涎三尺的齐湣王兴奋得,一言难尽。大抵心理就是:“上次侵占燕国,你们说我是非法QJ,这次可是宋国勾引我在先啊,大家有目共睹。送上门来的生意哪能不做啊!”于是,齐国又联合楚、魏这两个“受害者”,一起兴兵攻打宋国,宋国单挑都不齐国的对手,更不要群殴了,毫无悬念地宋康王被齐兵杀掉,具有悠久历史、建国827年的古老宋国就此灭亡。
可是有些病是有传染的。灭了宋康王的人,齐湣王却得了宋康王的病。他觉得上天选定的雄鹰都被自己灭了,那就说明自己才是真正的雄鹰。于是,在灭宋以后,齐湣王先是攻击楚国,然后攻击三晋,注意是三晋,韩、赵、魏三家一个没落下,而且将目标指向了周王国,扬言要让周天子滚蛋,自己当天下共主。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给乐毅带上名将的头衔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在过程为参考的评价体系中,乐毅还没有足够精彩地证明自己是名将。就我而言,我觉得乐毅这个名将有点名不副实。
乐毅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而且乐毅在伐齐的过程中夹杂了许多的私心,导致他在贯彻战术的时候有点不够果决,从而人为地给历史留下了许多转机。比如围困齐国首都的时候,放走了后来复国的田单等诸多齐国贵族,拖而不战。又比如面对只剩下两座孤立无援的孤城的齐国,不战不灭。
乐毅在燕国这一次精彩亮相也就是他的人生巅峰了,很快,他就即将一路下坡奔向自己的人生终点了。在我看来,乐毅是个能人,但是没有把才能发挥到正确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和苏秦等人一样,是一个投机分子。乐毅不灭齐,想拥兵自重,甚至割地称王,最后被燕昭王猜忌,叛逃他国,再无建树。这样的结局比其偶然的功绩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其实这是一个正反命题,两者都是说得过去的。乐毅这个英雄似乎只是抓住了时机,即便抓住时机也是一种本事,但是跳起来的他终究没有再亮眼的表现。在历史的天空上、迷雾中,乐毅就像一道快速的黑影从我们头顶飞过,我们不知道他因何起飞、为何而飞,甚至不知道他飞的模样,有些人把他当作了航天英雄,有些人把他当作了不明飞行物。我是后者。
一看自己国君把这样的滑稽剧要演成活脱脱的笑话了,大臣狐咺赶紧劝:“大哥,咱别这么闹行不?”齐湣王坚决表示不行,懒得和你唧唧歪歪,直接杀无赦。大臣陈举又劝,又被杀!齐国终于被齐湣王杀得鸦雀无声了,齐国的危机也悄然而至了。
北方那个等了三十年的燕昭王认为复仇的时机终于到了,于是找来一干心腹大臣进行商议,讨论攻齐大计。乐毅认为齐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小心行事,最好多找帮手。这个道理燕昭王懂,于是授予乐毅首席外交官的头衔,让他到处拉赞助去。
赵、韩和燕国的关系还在蜜月期,又刚被齐国咬了一口;秦国(此时是燕昭王的舅舅秦昭王在位)和燕国本就是亲戚,而且打齐国很符合秦国的利益。南边的楚国也刚刚被齐国咬了一口,正怀恨在心。所以乐毅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赞助拉得满满的了。
于是,燕昭王便宣布乐毅兼任了盟军总司令,率领五国大军前来向齐国宣战。在得知乐毅带着几乎全世界的联军来攻打齐国时,齐湣王却只觉得兴奋,不觉得恐惧。这样玩才刺激,这样玩才省事,一次打败全天下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啊。来吧,我代表齐国人民表示没压力。齐湣王起全国之兵前来决战,并花样作秀地再作一把。
齐军的主帅是灭宋名将触子,他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边,本想借着济水之险与联军对峙。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齐国当时最好的选择了。但业余军事爱好者齐湣王却天天催促他决战,不决战就杀你全家。触子怎么办?往前一步是黄昏,后退一步是悬崖。所以触子恼羞成怒,决定踢一场假球,他主动寻求联军进行决战,但是冲锋一半的时候,又下令鸣金收兵,等于让前面的部队去送死,把齐军弄得溃不成军之后,触子趁乱逃跑了,不陪你们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