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遗憾!因为这个朝代,中国古代失去了最后一次称霸世界的机会

2020-10-11 11:56:10 作者: 太遗憾!因为

从1405至1433年间,郑和七次率舰队出洋,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而一直到500年后,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的舰队才差堪比拟。郑和的舰队拥有300艘船只,2.8万名兵士,最大的一艘军舰长达400米。而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只有3艘船只和90名船员,最大的船也只不过85米长。除此之外,郑和舰队的航海设备又很先进,如船舵和防浪船舷等都是当时的前沿设计,而这些先进航海设备要350年后才传入西方。这表示东方在古代一度远远超越西方。”

“事实上,除了罗马帝国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富裕和文明的泱泱大国,有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几千年来欧洲任何地方都难匹敌。比方说,十二世纪的杭州就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而根据历史资料,早在公元七世纪广州就有二十万外国居民:阿拉伯人波斯人马来人印度人非洲人和土耳其人。相较之下,十三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应数巴黎,人口也只不过10万多一点。郑和的舰队比哥伦布还早半个世纪抵达东非,并从阿拉伯商人处听闻欧洲。其实中国的船舰可轻易驶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接与欧洲通商。”

是啊,明朝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在郑和所处的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即使到了1820年的清朝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占全球经济的29%,印度则占16%。

可见,明朝无疑是最具称霸世界的政治势力和良好环境。一是国家强大,经济富有;二是人口众多,人才济济;三是科技领先,技术发达。按说,此时此刻,正是大力展现势力、扩大影响、乘势而上、夺取巅峰的有利机遇,为何会反而滑向平庸直至落后呢?很值得深思反思。

其一,政府缺乏野心。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度统帅全局,凡事讲求社会等级分明。许多时候,统治者重文轻武、重政轻商。在明朝时期,士农工商四种职业中,商人位居末席。加上多年来,孔孟之道深入人心。譬如,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唯小人重利”等观念潜移默化起作用。相对地,欧洲则是贪魇不足。十五世纪葡萄牙为首,引进发现新机会时代,渴望将本求利,船队乘风破浪到非洲东岸,绕过好望角到亚洲,主因他们想搜购珍贵商品香料。麦哲伦的水手们曾以成本1万倍的价钱,出售了26吨的整船丁香。

其二,自满文化使然。

在明朝时期,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凡事反求诸己死守旧的理念与方式、尊重权威怀疑新观念。中国人常常称自己的国家是“中央之国”,就是以为外国蛮人都不足取。只要是皇帝老儿在京城一声号令,举国上下包括各附属国都能俯首称臣,都能朝拜进贡,就不禁洋洋得意起来,哪里还要什么进取心?即便是今天,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仍大有人在,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三,屯边政策误导。

一般说,中外学者大都根据世界民族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而将中国列为“大陆型”民族。中国历朝的统治者从来都认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大陆,因而不曾间断过囤边;同时,中国历朝统治者又认为对这个国家的威胁也来自大陆,因而修起了绵延起伏的城墙。

换句话说,古代中国人在大脑深处,从来就没有“海疆”意识。性能优良的大船几乎没有出过“稗海”——战国时的阴阳家将内海称为“稗海”,而将广阔的大洋称为“大瀛海”。郑和下西洋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驶向世界的远航。只是这种远航,既没有地理发现的愿望,也没有海外征服的任务,更没有为中国商品打开市场的打算。庞大的船队虽然满载着“中华物产”,但无不是中国皇帝对沿途各国的赐品,其远航的最大目的是展示中国皇帝的威仪,以使四方“蛮夷”领略、臣服中国皇帝的强大与慷慨——“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这样一种只有边防、没有海防的理念,也使得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作用大打折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