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三国历史,能够形成气候占据一方的英雄,焦点都是在于聚拢人才上。在此说一说东汉末年的孙策,其能够迅速割据江东站稳脚跟,成为小霸王,这与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能听取别人意见有很大关系。
兴平元年(194年),19岁的孙策带着数百人去投奔袁术。袁术将孙策父亲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了孙策统领。翌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第三年,孙策平定会稽。第五年,分别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周瑜建威中郎将,孙策被汉廷任命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第六年,孙策帐下已聚集了太史慈、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英雄,孙策势力达到顶峰。但是建安五年(200年),26岁的孙策在外打猎时,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面颊,不久后身亡。
孙策自19岁起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开始独自闯天下,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在江东成了气候,确立了骁勇善战小霸王的地位。《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评价道:“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陈寿最后肯定说:“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孙策成功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有远见,志向高。年仅19岁的孙权归附袁术后,发现袁术成不了大事,尽管袁术很器重他,但他果断选择自立门户。他曾对张纮表露心迹说:“方今汉柞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阳,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仅一年后,他就毅然摆脱袁术,迈出了“东据吴会”的第一步。
二是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孙策在夺取和经营江东基业的过程中,20多岁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胸襟气度特别成熟,完全具备一方诸侯的资质。他礼贤下士、善于聚拢人才和使用人才,团结了曾经追随其父孙坚的一批忠勇老将,如程普、韩当、黄盖等人,自己还很快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昭、张纮、周瑜等。这帮人皆是忠臣良将,人间之俊杰。
三是少年老成,能听取别人意见。孙策初定江东,原会稽郡功曹魏腾曾经得罪过孙策,得势的孙策就想杀掉他以解旧恨。结果众官员忧虑恐惧,却又无计可施。据说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在院中井旁对孙策说:“你刚刚开创江南的局面,诸事都还没有安顿,正应该礼贤下士,不念过失,只记功劳。魏功曹在公事上尽职尽心,你今天杀了他,一时自己痛快,那么明天别人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到大祸临头,今天就投到井里自尽!”孙策大惊,赶快释放了魏腾。
四是治军严明,善于争取人心。孙策渡江以后,转战东西南北,战无不胜,没有人能抵挡住他的攻势。同时,孙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下令军队如有扰民者斩。孙策的军队如回到家乡一样,百姓的鸡犬、作物,秋毫无犯。于是民心大为欢悦,那些失魂落魄弃城逃进深山之中的官民,纷纷回到家里,争先恐后的拿出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江东这片土地,也就成了孙策一干人马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孙策与其父孙坚相比,优点多了不少,他不但有其父之勇,更有自己的谋略。当然,这都是在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过程中锻炼出来,孙策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比如滥杀无辜、逞强好面子等。比如杀高岱、许贡,高岱是吴郡名士,这是因为不了解孙策,而不愿与其言谈交流学术问题而已;许贡作为东汉朝廷命官吴郡太守,发现你这个人心怀叵测,理应上报朝廷,这是许贡的责职所在。难道孙策你有兵就可以乱来了吗!因果报应,最终死于许贡的三个门客手上,这就是历史。(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