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其实有三座“大同城”,二座在内蒙古

2020-10-11 23:52:22 作者: 历史上,其实

和林格尔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屡有更动,重名亦或时有。加之过去史书中之《地理志》部分,受时代条件限制(如交通不便、地图不精确等),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我们现在要把千百年之前的地名沿革一一核实,困难很多。

就以“云中”、“大同川”两地来说,《辽史、地理志》、《明一统志》、《山西通志》三书均不加考证,主客臆断地把今山西大同地区(包括市、县)说成“本大同川地”,而且穿凿附会地引证“战国时赵武灵王在大同川地置云中县”。后之读史者,依据上述三书,误认为今山西大同地区之称“云中”始于战国,经历两汉;又认为大同县即在“大同川”。

其实,这是张冠李戴。考证古今地理,不能单凭某一代的《地理志》,还应参照历史事件、战争活动、交通道路、地图方位以及由山川形势,相互印证,综合考究。

依据上述原则,可以先考“云中”的历史情况。首先,简略介绍一下大同的名称沿革:大同,在秦以前称什么县,目前还找不到史料,不敢杜撰。有史可据者,汉至北魏称“平城”,北齐改“太平县”(城名“恒安镇”),北周改称“云中县”,隋改“云内”,唐又改称“云中”,辽始称“大同”至今。

据此,今山西大同之称“云中”自北周始。那么,北周以前的“云中”在何处?请看下列史实:

托克托

一、《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代,西至云中、九原。又尝欲将士由其境(指代、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根据这段记载,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扩之代、云中、九原,显然是三处地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代”的疆域系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各一小部分。“代”的都城在河北省蔚县,至今蔚县还有代王城。而今之大同地区,当时包括在“代”的范围之内,所以大同在历史上有“代”之称。直到明朝,朱元璋还把他的第十三子朱桂封为代王,都城在今大同市(原皇城街及东西华门街、正殿街,即现在新修建的代王府。九龙壁,乃代王府正门前的照壁)。

这就是说,在战国时,云中与今之大同地区是两处地方,也无统属关系,何况文中明确指出“北至代,西至云中、九原。”从方位上说,也是“云中”在“代”之西。事实上,许多《地理志》记载,战国时,赵国的“云中”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黄河向南转弯处;而九原,则在今内蒙包头、五原一带。

从当时赵武灵王袭秦的战略形势看,从东(代)、东北(云中)、北(九原)三面包围了秦国的河南(即今内蒙伊克昭盟。伊克昭盟,周时称朔方,秦时称河南),袭击秦国的北部,这是符合当时形势的。

古大同城遗址

二、《汉书、地理志》“定襄(在今大同以西,黄河以东,和林格尔以南一带)、云中、五原,本戎狄得,……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文中指明,汉时“云中”系戎狄之地,不在内地;而且又叙明,雁门郡人民的风俗与云中有相似之处。这段记载,显然说明,汉时的“云中”仍在内蒙,与“平城”(今大同)是两处地方。因为汉时的“平城”归属雁门郡。

三、《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文中把陇西(今甘肃省东部)、北地(今甘肃省东北部与旧宁夏一带)、雁门、代、云中五个郡列写得明明白白,而且清楚地表明,西汉有名的抵御外族入侵的飞将军李广,先后在上述五郡担任过地方长官。这时候大同称“平城”,已归属雁门郡,与“云中”无关。

四、《魏书、本纪》:道武帝(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自云中迁都平城”。这是一笔非常明确的记载。这种大事记,一般是官方记录,不会有错。北魏由“云中”迁都“平城”,则此“云中”不是今山西大同无疑。那么,此“云中”在何处?据考,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初始建都于今内蒙和林格尔,则和林格尔即汉之“云中”。根据上述四处史书记载,足以说明:从战国、两汉到北魏,“云中”一直在今内蒙呼市、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所谓“大同古号“云中”,这个“古”,指的是北周和唐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