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发大水,河道阻滞,积水不通,经过调查,是一些地主侵占河道用来修筑花园,包拯下令,清除全部河道上的建筑。地主们不肯拆除,拿出一张地契(qì)狡辩说那是他家的产业。包拯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地契是地主自己伪造的,十分恼火,立即下令地主拆掉花园,并向宋仁宗揭发那些地主的恶行。地主见包拯执法如山,公正廉明,怕事情闹大了对自己不利,便乖乖地拆了花园。
在开封府当府尹时,包拯改变陈规,采取有利于百姓申冤的措施。开封府原来规定百姓到府衙告状,不能直接到公堂向知府递交诉状。诉状由“牌司”传递,老百姓为了自己的诉状能够递上去,只有花钱贿赂他们,否则诉状就递不上去。包拯于是让老百姓直接到大堂陈述案情,为了方便,甚至连通往大堂的小门都拆了。
早在南宋时期,包拯断案的故事就在民间艺人的演唱里流传。到了元朝,包拯的形象被搬上了舞台。元代戏曲文字里,包公杂剧数量很多,关汉卿的名作《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就是其中的代表。剧中的皇亲葛彪打死百姓老王,按照封建王法,葛彪必须抵命,但当老王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打死葛彪之后,包拯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他把一个犯了死罪的强盗顶替了老王儿子的命。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tiào)米》里的张别古,耿介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刚直,意志坚强。他敢于斥责仓官是强盗。他临死前还叮嘱小别古斗争到底,包拯为了替张别古父子伸冤报仇,抢在皇帝的赦书来到之前,让小别古用钦赐的紫金锤打死赃官。仗着紫金锤把他打死,这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嘲笑。这是包公戏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爱民,能为民请命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的性格特征。另一剧中写他在去陈州的路上,不带跟随,扮成一个庄稼老汉的身份,谈起天来,终于从王粉莲口中了解到两个赃官的恶行。为了证实道听途说是否属实,又故意当面激怒了赃官,遭到了吊打。这两个赃官本来是迎接钦差大臣包待制的,结果却把包拯高吊在槐树上,还鞭打了一顿。这些包公戏中包拯的形象,虽然取自历史,但其故事情节,却大都是作者的虚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人民心里。仗义直言不畏权贵
包拯在做京官、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事期间,以唐代的魏征为榜样,敢于直谏。他多次当面批评皇上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为,并积极向皇上进言要听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见,明辨是非,爱惜人才,端正刑法。
包公当监察御史时,有一个叫张尧佐的人,因为他的侄女得到仁宗的宠爱而得到三司使的高位,包揽了全国的贡赋和财政事务。他贪婪成性,对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有许多官员向仁宗告张尧佐的状,都被扣住了。包公知道后,亲自去拜见仁宗,劝说仁宗“不要爱乌及乌,使没有才德的人身居高位,使天下人失望”。宋仁宗虽不愿意撤张尧佐的官,但还是照办了。改任为地方节度使,包拯认为不妥,又上疏苦谏。仁宗因怕宠妃生气,不忍革去张尧佐之职,包拯以辞官归隐威胁仁宗,仁宗只好相让,永远不提升张尧佐的职。
王逵(kuí)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路转运使,每到一地,随意加派苛捐杂税,侵吞公款。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被盘剥得家无粒米,导致流离失所,所以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当王逵调往池州时,湖南百姓数千人聚会庆贺,城中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放鞭炮舞狮子通宵达旦。王逵的官却越做越大。有人告发王逵,王逵便进行诬陷、打击。洪州知州卞(biàn)咸告发王逵,王逵立即编造罪名逮捕卞咸,株连五、六百人。包拯屡次上书弹劾。仁宗把王逵贬为徐州知州。由于王逵关系网十分严密,上下打点些银子,不久又恢复原职。包拯得知,第七次上书,直言王逵之恶.指责其“不管到哪里任职,都不讲法理。残酷地对待百姓,民怨极大,恳请罢免其职务,以免天下百姓受累”。由于包拯的据理抗争,仁宗罢免了王逵,为民除了一大害。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包拯弹劾官吏不避权贵。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孙女婿,并且是仁宗皇后郭氏的族人,所以职务升迁很快。在应天府时,包拯因弹劾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遭到贬黜。不久,仁宗又派郭承佑负责代州边防。代州是防御辽朝的前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郭承佑却不懂军事。包拯从国家利益出发,上疏请求罢免郭承佑,另选军事能人。这次,仁宗听取了包拯的意见。包拯弹劾官吏完全是根据他本人的实际情况执公进言,绝无个人恩怨,因此,连被弹劾的官员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