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狂魔”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运动为何成了国际笑话

2020-10-12 18:24:19 作者: “玉米狂魔”

文/寂寞的红酒

提起赫鲁晓夫,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赫鲁晓夫的段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自己的大皮鞋敲桌子和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种玉米两个梗,尤其是赫鲁晓夫种玉米的梗甚至变成了国际笑话。为此,赫鲁晓夫被人们冠以“玉米狂魔”的称号。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玉米到底有何神奇的魔力,赫鲁晓夫为何被誉为“玉米狂魔”,他推行的玉米种植运动为何成了国际笑话?

其实,赫鲁晓夫痴迷于“种玉米”并非没有原由。首先,赫鲁晓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一个叫卡利诺夫卡的小村庄(在今库尔斯克州境内)。他的父母亲都是贫苦的农民,所以赫鲁晓夫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他也知道苏联的民间疾苦。他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这是他大力推行玉米种植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赫鲁晓夫从开始进入政坛就一直在探索玉米种植。早在1949年,赫鲁晓夫就曾在乌克兰地区搞玉米种植,当时他在乌克兰种植了200万公顷玉米。就在这一年,苏联的农业遭受了自然灾害,只有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大丰收。这一情况让斯大林十分高兴,随后赫鲁晓夫建议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但斯大林更热衷于种植小麦,毕竟面包更重要。所以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的想法被搁置起来。

1953年,斯大林因病去世以后,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掌权后,在莫斯科周边的农庄开始推广玉米种植,并获得了大丰收。赫鲁晓夫认为种玉米是苏联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53年,苏联的玉米播种总面积不过350万公顷,到1954年升至430万公顷,1955年猛增到1800万公顷。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的不断增长,大大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和饲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表示: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不过这种情况在赫鲁晓夫访美后,开始发生变化。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美国,赫鲁晓夫参观了位于美国衣阿华州加斯特的一个大农场。在农场中,当赫鲁晓夫看到农场中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和待丰收景象,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直以来,赫鲁晓夫都在为自己搞得玉米种植运动引以为傲,但看到美国的玉米种植,赫鲁晓夫有了一种挫败感。受刺激的赫鲁晓夫认为,他搞得玉米种植和美国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是苏联人在农业方面追不上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赫鲁晓夫决定加大力度推广玉米种植。就这样,赫鲁晓夫返回苏联后,在195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负责人灌输“玉米思想”。

由于赫鲁晓夫的强力推广和督导,苏联上下掀起了“种植玉米热”,轰轰烈烈的玉米种植运动开始了。苏联人在全国各地包括寒冷的冰原地区,疯狂种植玉米。而苏联官员由于一味地讨好上级和应付检查,他们欺上瞒下,虚报产量,甚至胡作非为,把苏联农业生产搞得乌烟瘴气。梁赞州为了迎合赫鲁晓夫的畜牧业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就这样,疯狂的“大生产运动”愈演愈烈,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疯狂增长。由于各地强行推广玉米种植,而苏联的很多地方并不适合推广种植玉米,加上很多官员胡搞乱搞,所以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失败,很多地方的玉米甚至颗粒无收。这场失败的玉米运动,不仅没有使得苏联粮食产量获得增长,而且对苏联农业造成了重创,苏联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而赫鲁晓夫,也因为这次失败的运动被人们饱受诟病,甚至被迫下台,他的玉米种植运动最终成为了一个笑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