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古家具异地“重生” 多亏上海这位收藏家几十年坚守

2020-09-28 16:05:17 作者: 古建筑古家具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28日报道:在上海松江九亭镇,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园子——荟珍屋,内有十余座老宅,廊廊相连,小桥流水。上万件明清江南苏作文人精品家具散落其间,曾吸引收藏家马未都四次造访。

9月28日,《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新书发布会在荟珍屋举行。作者赵文龙是一位古建筑、古家具的收藏家、鉴赏家,也是上海松江区收藏协会会长、荟珍屋的主人。

赵文龙 资料图

每一栋古建筑、每一件古家具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想要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最好先读懂这个人。赵文龙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桂林公馆(今桂林公园)的员工。他自小随父在公园玩耍,对中国的古建筑、古园林情有独钟。在书中,他用口语化的文字风格讲述了他从青年时代开始踏入古家具收藏到收藏古建筑,最后建立以保护古建筑、古家具为目的的公益性个人博物馆的历程。

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开始收藏明清瓷器、古家具,到后来收藏古建筑,赵文龙凭着一腔热血、一份执著,至今已收藏了近万件古家具和近百栋古建筑。如今他亲手建造的荟珍屋已是一个园林,汇聚了十多栋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优秀古建筑,既有花厅、楼阁,也有祠堂、牌楼,其中的一栋被抢救下来的、荣毅仁的住宅尤为引人注目。

荟珍屋建成后,不仅吸引了马未都、成龙、阮仪三等众多名人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交流,还引来了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商在此举办活动。同时,这里也已成为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让居民和学生感受到了中华古建筑及榫卯结构文化的神奇魅力。近年来,赵文龙和他的团队还参与了松江老城区和奉贤地区古镇的抢修和抢救工作,助力当地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

“我们祖先留下的古建筑和榫卯结构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它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赵文龙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古建筑、古家具不论是结构还是款式,都值得深入研究。之所以写下《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他希望讲述自己收藏人生的同时解读古建筑的密码,向更多的人宣传中国的木作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讲述个人收藏经历及收藏知识的普及读物,由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和资深出版人祝君波联袂推荐。

在祝君波看来,作者以纪实的方法写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体现了其创业的过程和艰难,情怀和责任,也反映了时代大潮中的一段历史。“这本书也是为这个年代留下文史资料,记录了改革开放年代,从有老房子到拆掉老房子,城市人把它搬到城里的过程。”祝君波说。

古家具专家、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原所长濮安国如是评价:“我国的古代家具展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同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服装、建筑等一样,无不充满着我国民族文化史的丰富内容,体现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由此,赵文龙著作的出版,对弘扬与传承中国的木作文化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