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9月10日,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走进成都市青羊区。青年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文学编辑部副主任赵依做客成都市青羊文化艺术中心,以《名刊编辑眼中的好作品》为题,和文学爱好者分享文学“好作品”。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作家的生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体的。要弘扬和讴歌时代精神,离不开与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在赵依看来,思想性、时代性与文学性有机融通,才能打动人,才能真正起到作品的社会作用。因而,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保持艺术基础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要求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学作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这些饱含时代性和责任担当的作品,才能让生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从更广义角度去看,赵依指出,好作品在反映时代、有时代故事、有时代典型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历史的时间性和纵横感。在讲好当代故事时,写作者即需要既讲究叙事,又讲究内容,使得读者在接受方面有好的效应,引起读者的共鸣。
要做到这一点,赵依建议,不妨向“传统”取经。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明,孕育了无数灿若日星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早已融入了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国人心中的重要精神支柱。从这些优秀文学里,都可以挖掘写作技巧和素材。“比如向古典小说学习,学习叙事方法,时间的观念,以及语言。”她举例,类似《红楼梦》开头结尾形成一个轮回,这种写作技巧都可以拿来为当代文学所用。
她还提到,在叙事经验碎片化的时代,无法妄想获得一个整体性公共经验的情况下,作家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法。比如,对于四川作家而言,四川的方言,四川的地理,四川的俚语、四川的生活等都是可以被利用起来的。她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即翻开四川作家这些年作品会发现,纪实性作品强于虚构类作品,“这里面的原因是可以探讨的!”
写出好的作品除了要向传统取经,找到个性化的自我叙事方法,写作者还应该要有文体意识、问题意识,她建议,“作家要想象读者,这会使得在构思阶段,作家作品就与读者有了关联!还要把握文学与现实的距离。其中‘与’字就是作家的创造力!”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主办,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武侯区作家协会、温江区作家协会、青羊区文化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