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夸张的是,有好几次,他刚把快递送到收件人手中,十分钟后收件人给他打电话,要把快递原封不动地寄到另外一个地址,“反正都是送礼,寄来寄去。”
北京方庄一个小区快递代收点旁边的小卖铺,一帮大爷大妈每天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坐在那里围观哪些人收到了最多礼盒。“那些每次过来大包小包领走一大堆快递,尤其是中秋前一周频繁过来的人,应该是社会关系混的不错的,因为总有人送礼嘛。”一位大爷悠悠地说。
今年的疫情,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包括送礼。发个快递,打个电话,远程寒暄,成为疫情之后一些年轻人维持社会关系的新型方式。
2020年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显示,经测算今年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27.3,同比提高53.9%。为了配合今年的中秋月饼寄送热潮,中国邮政甚至推出了月饼的专属配送业务。
发快递既能保留收件人收到礼品时的惊喜感,又能省去登门拜访的时间成本,看起来很符合大城市的生活节奏。
最典型的还是礼品券。过去礼品券需要拿到线下门店兑换成实物商品,现在可以在线兑换,按道理只需要拿到兑换码就能兑换,但现在送礼人还是会将礼品券的卡片快递给收礼人,收礼人兑换后,商家再发快递过来——一个简单的送礼行为,经过了两次快递。
礼尚往来之后,快递公司或成为中秋送礼大战中的最大赢家。
微信发个兑换码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得绕来绕去寄两次快递呢?
窦东徽分析,兑换码是纯数字化的,而现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时间并不长,人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到能将数字化商品和实体商品等量齐观。有一项研究发现,相同价格的数字化产品(相片或书)和实体商品,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实体商品。
“原因在于,实体商品比数字(虚拟)商品引发更强的所有权感(ownership),心理估值更高。”窦东徽进一步解释,所以如果送人只送一串数字,没有对应实体,会让人感觉“礼轻”、“飘渺”,所以哪怕有张兑换券,也多少能满足实体性的需求。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便礼品的兑换码已经被数字化,人们还是倾向于用快递的方式,来寄送实物的兑换码。就像农夫山泉一样,快递公司本身不生产礼品,只是礼品的搬运工,却意外成为这场游戏的重要参与者。
或许我们可以编制一个中秋月饼指数,来观察中秋时节人们送礼的活跃度,侧面反映消费复苏回暖的程度。
总之,中秋创造了一个大型的节日经济。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经济学原理支撑。学好经济学,送礼也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