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题。在如此难题的基础上,侵袭性真菌病(IFD)让肿瘤患者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近日,《血液病 / 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简称:指南)第六版在深圳发布。新版指南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国内外 IFD 最新临床治疗的进展。指南对 IFD 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等进行了更新修订,新增了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等相关内容。
新版指南将规范治疗行为提升诊疗水平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黄晓军教授介绍,本次指南是我国专家的共识,是在原有第五版的基础上做的更新,将有利于规范 IFD 的诊疗行为,使诊疗水平达到一定的同质化,提高诊疗水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表示,随着临床实际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新发布的指南对 IFD 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和诊治策略都做了相应更新,还新增了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等相关内容。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提出,指南每两年会更新一次,第一版时全用的是美国和欧洲经验,到了第二版有了中国经验,再到现在第六版,主要是以中国的循证医学、中国的经验来做预防和经验性治疗。
IFD 多见于血液肿瘤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患者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孙于谦教授介绍,IFD 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能力差,发生侵袭性真菌病的概率更高。
据黄晓军介绍,目前 IFD 最大的困难是找病原菌,一般肺部是常见的损坏器官,医生一般是根据影像学进行诊断,但是当影像学不是特别典型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病原的检测,最早的有 GM 试验,现在提出了 PCR 试验,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何 IFD 多见于血液肿瘤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患者?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启发指出,在接受放化疗或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患者的免疫功能会遭受很大的打击,从而导致 IFD 菌感染风险,一旦发生 IFD,如果不能给与及时有效的治疗该类患者的预后极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骨髓移植病区主任胡炯表示,中国一般化疗病人确诊真菌感染的比例大概是 2%,化疗患者因为并发症死亡的几率很低,仅有 1.5%,但如果确诊真菌感染,死亡率就达到 11%。另外,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带来各种并病症,一旦确定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高达 30%。
高危人群应做好提前疾病预防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表示,对于疾病大家一直强调预防优于治疗,真菌性感染也应做到预防,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脏器移植的高危人群。
对于 IFD 的预防性药物,孙于谦表示,现在 IFD 相关的预防药物比较多,包括早期的两性霉素 B,现在的唑类、棘白菌素等药物。在血液肿瘤领域,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预防药物非常显著的降低了 IFD 的发生,使患者 IFD 的发生率降低,同时,患者移植本身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他还指出,IFD 的治疗更多的是它的管理,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将治疗前移了,希望尽可能减少 IFD 的死亡病例。
(深圳晚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