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责任化:前面我们说到了计划实施的去考核化,通过去考核化有助于防止部门、员工掩盖问题,逃避责任。
但虽然计划的实施中不存在考核性的应处罚,但部门与员工还是会担忧于除考核外的处罚,比如领导印象的降低,晋升机会的减少。
这些担忧也会影响到部门、员工是否愿意自我暴露问题、是否愿意将信息共享至其他部门,因此,在极化的设立与实施过程中,高层要尽可能的向外传递这是一种激励促进极化而非一个考核、约束计划,从而进一步降低部门、员工的担忧。
中心分发:通常来说,部门之间的沟通是环形的,是由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传递,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种部门向部门的传递、信息的多级、多层传递,会将原始的信息扭曲放大,从而最终还是没有逃出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
因此,对于关键性计划,企业需要建立配套的信息分发机制,以我的经验来说,建立中心化的信息分发,在计划面临干扰时,由中心负责协调、调配、信息传递,从而减少了部门、员工在要求其他部门协助、理解时的心理压力,也减少了推诿的可能性。
02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起源于英特尔,后来许多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凭此实现了高速成长,国内也逐渐的使用这种工作方法,来实现企业的计划平稳实施。
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相同,这是一种工作方法,并非一种考核方法,这种方法现如今已经被国内普遍所熟知,但在模仿、应用过程中,许多企业犯了很多错误,从而导致了这种工作方法无法真正的起效。
那么我们看一下,一个优秀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如何设立的?
使命感:许多企业的工作法是由上到下贯彻执行的,由高层设立目标,由公司全体员工负责执行,但这种方式使员工不清晰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企业贡献了什么,从而产生了使命感的匮乏。
但员工是需要使命感的,从双因素理论来看,使命感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这与计划实施的目的也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企业在具体开始计划的施行前,需要让员工知道自己为何要完成这个计划,完成了这个计划意味着什么,完成这个计划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参与感:企业管理者在设立员工的关键指标时,习惯性的喜欢通过个人的观察或是喜好完成,但实际上,部门个体的关键指标,需要围绕部门的指标紧密展开,从而使员工认为自己在帮助部门达成计划,获得更多的参与感。
这不仅提升了员工对部门的归属感,也使员工在完成相应计划目标时,可以有着更好的收获感。
初始信心:对于许多公司来说,可能由于发展原因或是当下的困境,喜欢将目标设立的远大,具有挑战性。
但如果这种挑战性,使员工认为这项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员工则会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
产生“不值得”去做的想法后,员工及时努力的在进行工作,也失去了原始的动力,也就是完成计划收获利益的动力。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在设定计划时,需要确保员工对此计划的信心大于50%,员工才有能力、信心去抵抗那些非日常工作带来的延期风险。
循环节奏:还有部分企业,即使是在实施关键成果工作法时,由于不断地受非日常工作的影响,从而大家开始心照不宣的不提起计划,也不去面对、实施计划,导致计划最终的消失。
除了以上的方式可以相应减少计划无法执行的情况外,企业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循环节奏,不断地为员工注入强心剂。
通常来说,每周一企业开始对关键成果法进行跟盯、汇总、把控的同时,每周五也要对完成的计划进行庆祝,以增强员工的获得感,从而使员工更具有信心完成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