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村里逛逛」草原上的“摆渡人”

2020-09-15 19:19:10 作者: 「来!村里逛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乌兰浩特9月15日消息(记者王晶)初秋的巴彦塔拉草原已有了寒意,但外来游客仍不断。5年,近2000个日夜,倪德青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里。

上五年级的儿子曾问他:“爸,是不是农村挣的钱特别多?”他答:“不多。”儿子又问:“那回城里上班多少钱?”他再答:“一样的钱。”儿子终于绷不住了,哭出声来,“那你能不能回城里上班,多陪陪我?”

父子间的这番对话,常发生在凌晨,儿子迟迟不肯睡觉,怕醒来爸爸又离开,回到那个嘎查,那个曾经是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最北部的深度贫困村。

倪德青说,除了愧对儿子,自己从不后悔选择驻村扶贫,甚至引以为傲。如今的巴彦塔拉嘎查早已摘掉贫困帽子,世代沿绰尔河而居的牧民也搞起了旅游业,引得不少市民逃离城市喧嚣,来此寻找田园牧歌般“向往的生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人。

巴彦塔拉驻村第一书记倪德青(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常年待在嘎查,倪德青的脸被晒黑不少,皮肤也糙了不少。刚和记者见面,他便开起玩笑说:“昨天还遇到一个贫困户家的娃,管我叫爷爷……”倪德青很是健谈,驱车载着记者前往村委会的路上,不时摇下车窗,介绍村容村貌。“过去来这儿的人,没有说不穷的,你再看看现在的巴彦塔拉。”

干净的墙壁上满是蒙古族元素的壁画,房前屋后各家的菜园子整洁干净,黄瓜、西红柿沉甸甸地挂在秧子上……但5年前的这里并非如此,即使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初到时,倪德青还是被吓了一跳:没有一条平坦的路,开车进村40公里走了2小时,“村口第一家就是危房户,村民住的基本是土房,屋顶上甚至长满杂草。”

倪德青所帮扶的巴彦塔拉,位于嫩江第一大支流——绰尔河的“几”字弯处,属于半农半牧区。“过去路不通,粮食只能通过水路运送出去,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他说,用当地人的话说:“地无三分平、村无产业撑、人无三分钱、户无隔日粮”。刚来时,问起生活状况,老人们都笑着摇头。

驻村的前几个月,倪德青几乎睡不着觉,办公室里各式各样的表格堆满了整张桌子。办公室邻间就是他的住地,一张单人床,厨房里有几个简单的碗筷,厕所是旱厕,在距住地很远的角落里。在做驻村书记前,倪德青当过计生干部、开过饭馆,还当过教师,从没遇到过这么棘手的情况。“人的思想转变程度,和其他村相差10年以上。”

巴彦塔拉居住着蒙、汉两个民族共572口人(央广网记者 张凯航 摄)

到巴彦塔拉第一天,还没到办公室,倪德青就先在一家危房户家整整呆了三个小时,“盖房子,他就差个地基,我说我给你赊3万块砖,我负责担保。”倪德青心里清楚,“那么破的房子还有人住,你说这个村咋发展?”

不少村民站在墙头观望,这个从镇上借调来的书记,是不是来“镀金”一圈就走了?不到两个月,房子真建成了。接连几天,村委会门口一大早就有村民在外等候,紧张地握起双手,等待倪德青答复。很快,危房改造政策又陆续落实了57户。

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紧接着,倪德青又把重心放在了重度贫困户身上。常年在外打工的陈太平家因病致贫,但彼时还尚未享受低保政策,两个孩子和爷爷一起生活。刚进他家门的那一幕,倪德青到现在都忘不掉,“两个不到7岁的孩子就蹲在床底下玩鞋,看着心难受。”与老人闲聊几句后,倪德青于当日下午就去县里将低保证办了下来。

他说,农村脱贫工作事无巨细,每一个都是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入户时多数并不顺利,进院时有的村民连狗都不给看管。而要想打开局面,必须换位思考,和村民交心。

他又听说,杨百顺儿子死活不继续学业了,“人穷时,别人一张纸都不借给你的。这个家年收入不到2000元,你说怎么过?”他结合自己的考学经历,和孩子交心,“你现在回来种地,一年能挣多少钱,要大学毕业了,找个工作赚钱养活父母,多好。”倪德青没想太多,直接和村书记打欠条借了1万元,交到孩子手里。当时,孩子父亲就哭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