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乡村收获幸福(我与一个村)

2020-10-04 07:13:37 作者: 让每个乡村收

图①:甘肃省池沟村移民安置点。

夏忠平摄

图②:四川省石马村观景平台。

王京川摄

图③:贵州省海螺村村口。

熊定才摄

图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恰木古鲁克村。

吐勒斯别克·阿肯克力别克摄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大批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进驻乡村,扎根基层一线,与那里的农民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为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无怨无悔地拼搏奋斗。同时,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见识,获得了历练,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真挚。本期大地副刊“我与一个村”特辑邀请了四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下沉干部,讲述他们与农民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也分享他们在农村工作中收获的可贵感悟。

——编者

四十盏路灯

陈涛

时常要上山。时常要在高低曲绕的山路上穿行。

有时因为下村工作,有时则只是单纯想走一走。记不清有多少次,我站在高高的山路上,长久地望向远处积雪覆盖的峰顶,看天空大团大团的白云在山腰草场投下阴影。牛羊满山坡,悠闲地啃食着青草。还有块块长满金黄油菜花的梯田,层层叠叠向山脚伸展而去。在山腰与山脚还会有或成片或稀散的白色房屋,那是村民的家。有时,我也会在某个时分从村子穿过,进入一条峡谷之中。谷底是一条不宽敞但平坦的石渣路,几条小溪在两侧草地上流淌,然后再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汇聚,流向我猜不出的远方。若赶上雨后,山谷安静,空气清新,草香丝丝缕缕随轻风弥漫,沁人心脾。

这就是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的村子。村子共有6个社,其中3个在山上,3个在川里,前些年岷县地震,山上一些村民的房屋受到影响,县财政出资将两个社的村民迁到了山脚下的统一安置点。安置点是我第一次进村时就见到了的,每户人家都有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小楼,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出门不远还有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与群众文化广场。

与山下比起来,山上的条件明显艰苦些。但一些山民却不乐意搬下山来,一是在山上住久了,习惯了,二是也图养牛、养猪的方便。有次黄昏时分,我与夏镇长驱车去山上一户村民家中走访。听到有人进来,一只小白狗汪汪叫了两声,女主人推门出来,站在台阶上大声跟我们说话。她家的房虽是新房,却未曾装修,铝合金门窗的包装还未撕掉,盖房用的砖瓦石块堆在院内角落,同行的村干部问怎么还没拾掇拾掇房子,女主人脸便红了些,说一直没空,再等一等。

当我们从村民家里出来时,天整个黑下来了,只得借助手机灯光小心翼翼地沿着斜坡走向路边停靠的车子。

“我们应该安装一些路灯。”我像是自言自语,亦像是对身旁虽近在咫尺却难以看清的夏镇长说。

“是啊!”他拉长了声音讲。

“目前村里有计划吗?”

“说不准,目前配套经费还没到位。”

“要不我跟单位申请一下,我来做吧。”

单位领导听到我的申请后,立马便拨付了相关资金。接下来,我与镇、村的干部们详细地研究起这件事。那几天,我们整日在村巷内穿行,测量路灯安放的距离与位置。我们的讨论被路过的村民听到,便笑着要求离自家门口近一些,也有人善意提醒购买的路灯质量要好一些,不要没几天就坏掉了。我们笑着说好。大家做事的热情很高,速度因此也快,等到路灯被卡车运送来后,村民们齐来帮忙,在选好的地方挖坑、浇筑,大约一周光景,40盏路灯便如哨兵般齐刷刷地竖立在这个小山村里。

当最后一盏路灯安好的那个夜晚,我迫不及待地去到山上。远远就看到高高的山腰处有一盏灯,灯光温暖明亮。再一个拐弯,只见那条通往村里的水泥路满目光亮,这是一条光明之路。

下了车,我轻轻抚摸每一盏路灯,一盏、两盏、三盏,我在心中默念。有人在村里走动,有几户村民正站在门口聊天。他们见到我,跟我打招呼,我也大声回应他们。一个村民赶着几头牛回家,身影在灯光中时而很长,时而极短。而我,抬起头,望向浩瀚夜空,群星明亮硕大,站立于街口,放眼望去,40盏路灯与低垂的星星交织在一起,光亮洒满了这个高山的村落。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