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上海援鄂医护们补吃“年夜饭” 和家人出游回老家“拜年”

2020-10-04 08:03:17 作者: 长假期间上海

张明明坦言,最初几天,对于武汉的真实情况与工作情景都是未知数,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他所在的这支由52家医院,135人组成的医疗队,囊括各个层级的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内部如何协调、怎么排班,都是近在眼前的难题。所幸,一批批队伍的驰援解了燃眉之急,慢慢地,张明明在前线也摸索出了一套得当的处事之法。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持续战斗67天后,首批援鄂医疗队凯旋。

张明明回家后不久,4月22日,孩子出生了。他给孩子取名叫“张胜冠”。孩子的名字有两层含义:一则是希望战胜新冠,一则是希望战胜冠军,“连冠军都能战胜,这孩子一定非常厉害”。如今,小胜冠5个半月了,又乖又胖。

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在很多人眼里像是“迟来的春节”。

“这个长假,过得比春节还忙!”张明明罗列了他的行程安排:2日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饺子;3日全家出发,动身去岳父岳母家“拜年”。

“老家在皖北,对于我们来说,饺子代表着团圆。”包饺子始终是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

犹记得除夕夜的晚上6点半,张明明夫妻正准备年夜饭,出发的调令来得很急。匆忙间,妻子煮的10个饺子都还没熟。“我全部吃完了,到现在都能清晰记得它们的味道。”张明明说,补上这顿饺子,正是别样的团圆。

采访结束前,张明明分享了一张手机截图,那是他的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今年过节,我好好做了饭,好好吃了饭,好好看了月亮”。这三个“好好”,或是中国人对平凡生活最真挚的向往,对家最深的眷恋。

那一刻,沈虹真切体会到,援鄂的67天,也是母亲焦灼等她归来的67天。

“我们在金银潭医院奋战67天,这是我在上海之外生活最久的一座城市,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武汉——第一面,足够铭记一生!”沈虹说。

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护士张明明:回老家“拜年”,给儿子取名叫“张胜冠”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对很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迟来的“年夜饭”,吃起来真香!家的味道,真好!

“今年第一次正式陪父亲过节,所以这顿饭,家里人比较重视。”昨天,接到记者的电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刚与家人吃好午饭。

今年“双节”前,他的父亲早早买了高铁票,从安徽专程赶到上海,为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10月1日晚上10点,我带着父亲去外滩,看着眼前走过的人群,看着璀璨的灯光,忽然觉得很感动。”张明明的心头涌上一阵自豪感,“这街上比肩接踵的人群,不正是8个多月前,全国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并肩抗疫的结果吗?!”

平凡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这群“逆行者”而言,体会更深。

除夕夜的上海虹桥机场,不到3小时,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光速”集结完毕。张明明是医疗队中为数不多的90后男护师。彼时,他只身奔赴武汉,家中还有一位怀孕7个月的妻子。

“很愧疚,但想到武汉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我又觉得自己‘必须得去’。”张明明说,自己年轻有体力、懂专业,该上。

当时令张明明没想到的是,到武汉后,他将放下自己的护理专业,迎接一份全新的工作。

原来,上飞机后,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便拍着张明明的肩膀,宣布了一条消息: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