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3次改档后,迪士尼决定将真人版《花木兰》于9月4日,提前登陆北美地区的流媒体Disney+点播。
按照惯例,上线当天,资源就会被网友流出。
令人担忧的是,《花木兰》在中国内地依然坚持院线发行,档期是9月11日。这意味着,影片在中国内地开画前,已经有人提前7天看到了资源。
果不其然,这两天,《花木兰》的资源已经满天飞。
出乎意料的是,这部迪士尼重金打造、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主演,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的电影,豆瓣开分只有4.7!
浏览一下短评,清一色开黑。
有说刘亦菲面瘫的,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表情。
有说布景太过随意,祠堂室内挂满大红灯笼。
有说配角莫名其妙,中国古代哪有老鹰女巫?
偶尔有几句中立的观点,也只是夸了夸特效和动作而已。
那么,这部迪士尼花2亿美元打造的S级大片,真的就这么烂吗?它的初衷,就是想随便拍拍,拿来给人嘲笑的么?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这部真人版《花木兰》。
1.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口碑下滑的根本原因
与豆瓣惨兮兮的评分相反,《花木兰》登陆北美流媒体后,在美国网站烂番茄的新鲜度为77%。
不能否认,这里面或许有迪士尼的公关水分,但也侧面体现了,不少外国人对《花木兰》是买账的。
可能有人要说了,那是因为外国人并不了解花木兰民间传说。
事实并非如此,迪士尼早在1998年就拍过一部动画版《花木兰》,豆瓣评分7.8。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精神,早已刻在许多影迷心里。
12年后,当迪士尼宣布要拍真人版时。意味着它要对全球影迷的期待负责,而不是只针对东方观众。
笔者这么说,不是在给《花木兰》找补。恰恰相反,先介绍一下它的背景,才能更客观的找到,中国观众这次不买单的原因。
在动画版中,因为有音乐唱段、喜剧元素和动物角色的填充,许多剧情的因果转折,可以处理的轻松幽默,但这次不行了。
真人版《花木兰》的主题,被提炼为3个字:“忠、勇、真”。
说实话,让东方观众完全理解“忠、勇、真”,有点强人所难。这背后,隔着一座文化差异的大山,又怎是一部电影可以解决的。
所以,迪士尼只能做减法,让它变得简单易懂,至少做到让西方观众能理解最浅显的含义。而东西方观众的观感差异,也因此出现。
真人版《花木兰》突出的是做自己、女性觉醒。这恰好与好莱坞当下的文化环境,相吻合。也能得到部分女性观众的共鸣。
但是影片在刻画和强调这两个元素时,却出了不小的问题,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儿戏。
首先,它把花木兰塑造成了一个有“气”的超级英雄。
电影中,对于战士的定义,要看她有没有足够的“气”。气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东方玄学的概念,你可以理解为勇气、气功、轻功,也可以理解为“四两拨千斤”,还可以理解为内力、定力。
它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要命的是,电影也没把它说明白。
关于气,电影给的解释为:“气,遍及宇宙所有生物。我们与生俱来,但只有最真实的人,才会与他的气有深刻的关联,成为一个伟大的战士。”
这不就是,“词不达意”的典型案例?
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连东方观众都搞不明白,去贴吧发问:“是气功大师王林的气吗?”又怎么能指望西方观众能搞明白,什么是气?
只要与“气”产生深刻关联,就可以成为伟大战士的设定。从剧本层面,是为了把“忠、勇、真”联系到一起。但从人物塑造层面,反而让木兰这个人物变得模糊。
1998年的动画版中,木兰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别人的认可,靠实力征战沙场,为父争光。
2020年的真人版里,木兰成为了一个开始隐藏“气”,到后来释放“气”,从而成为超级英雄的战士。
这个改编,抹平了一位平凡女性的努力过程。“气”元素的加入,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因为它本质上根本就是类似“X战警”超能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