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走向落寞的标志之一,就是官僚集团的塌方式腐败。乾隆末年,大清王朝的腐败,就如同“癌细胞”一般地扩散到了全身,但更可怕的是,那个大清王朝身躯的大脑——乾隆皇帝,对此却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客观地说,乾隆执政的前40年,大清王朝的吏政还算清明。承接了雍正皇帝十三年的严厉反腐成果,再加之年轻时候的乾隆皇帝进取心极强,“眼里不容沙子”式的反腐决心,让大清王朝吏治之清明,取得了封建王朝难有的成果,这正是乾隆皇帝能够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基础。然而,乾隆四十五年之后,大清王朝的吏治水准却呈断崖式滑落,到了乾嘉之际,清朝甚至已经快到了“亡”的边缘。
那么,为何乾隆末年,大清王朝的腐败问题为何会如此严重?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乾隆皇帝本人身上。
由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特性决定了,皇帝必然成为支配帝王行动的唯一大脑,而整个官僚系统就是受大脑支配的神经系统。晚年的乾隆皇帝,因为志得意满,开始自我放松,物质享受欲望与日俱增,成了乾隆皇帝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物质欲望需求,乾隆皇帝的宠臣,那位遗臭万年的和珅和大人,发明了大清王朝最臭名昭著的制度——“议罪银”制度。这个制度简言之就是,官员犯了错,可以通过上交罚款而免除一定程度的惩罚。
而这部分罚款收入,不需要经过户部而直接收纳到了皇帝的私人金库之中。这一制度的推行,显然是满足了皇帝个人而败坏了朝纲,但是举朝上下却乐此不疲。正是在“大脑”的带头享受之下,身体的细枝末节“神经”们,会立刻察觉并成倍放大地相应大脑的需求支配,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享受与懒惰起来。在大脑与神经们的享受之时,实际上正在一点点耗费身体的心血。没几年功夫,就将原本健硕的身躯,榨地皮包骨头。
难道大清王朝那么多的“神经”,就没有一个将“身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信号反馈给“大脑”吗?你还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位老实忠厚的大臣,他叫尹壮图。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上折子汇报,全国各地因为“议罪银”制度而导致地方财政严重亏空,应当立即令行禁止。
老皇帝看到这封奏疏的第一反应却是不以为然。他认为,整个帝国在自己兢兢业业地统治之下,虽不敢说没有一点问题,但是“普遍财政危机”,说什么也不相信。尽管如此,老皇帝还是尽量保持了风度,回复尹壮图:“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今指实覆奏。”还是给了尹壮图进一步说话的机会。
倘若尹壮图是一位洞悉官场潜规则的“老油条”,他应该能从皇帝的回复中读出一点不和谐的味道;倘若尹壮图是善于钻营之流,他完全可以通过关系从皇帝近臣之处,得到一些信息。然而,“一根筋”的尹壮图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皇帝的问题。尹壮图汇报说:这些情况,是自己返回云南老家的来回途中的所见所闻,“商民半皆蹙额兴叹”。但由于路途匆忙,而且自己无权调查,因此无法一一找到地方官查实。
最后尹壮图还说,如果皇上要是不信,可以委派可靠的满洲大臣与我一同前往地方调查,相信一查就会水落石出。
如果此时的乾隆皇帝还是青年时代那个雄心壮志之君,他一定会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针对尹壮图所反馈的问题,做出有效、合理的反应。但是,老迈的乾隆皇帝已经是一位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的昏聩之君。在面对尹壮图的如实反馈,乾隆皇帝居然气得浑身发抖,在奏折旁边批示道:“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意思就是如今大清盛世,还能有民不聊生的事儿吗!?此时的乾隆皇帝,盲目自信已经到达了顶点。
为此,老皇帝下达了一道长长的谕旨。意在说明自己如何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还特地强调人民是如何爱戴与拥戴自己。意在含沙射影地批评,诬陷他政绩不佳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