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还引用了当时开封人王紫绶的诗《大梁宫人行》:
“八月昼夜连阴雨,城上水从城下取。”
旨在说明,是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决堤。
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开封在农历八九月间,降水频繁,大雨绵延这可信的,按现代水文资料,黄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这对河堤决口必有一定的关系。
但纵然降雨丰沛,若河堤坚固,固若金汤,也不易发生这种水淹全城的情形。我们细翻史籍,还有更多的发现。
上图_ 我国季风与非季风气候分布
当年的六七月间,降水稀少,护城河干涸,守城巡抚高名衡,为了增强城防能力,增加护城河水量,做出了一个决定,引黄河水灌护城河。守城者白愚的《汴围湿巾录》记载,巡抚高名衡,派人秘密潜出,送信城外河北援军严云京部,要他在黄河朱家寨段挖开河堤,引水灌河。这一段在《明史-高名衡》传中也有记述,但是说是严云京主谋要“灌贼”,派传令兵和城内推官黄澍、巡抚高名衡商议后,做出挖河的决定。
于是,明军
“卜从善大营驾舟南岸”,
开始决城。挖了整整一昼夜,“所决者,仅没坑坎”就被农民军发现冲散了。
《汴围湿巾录》说,李自成以为官军是要挖河淹农民军,“逆贼愤甚”,于是便要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便在朱家寨对面的马家河口,挖起河堤来,直灌开封北门。
当时参加守城的“曹门总社”李光墼的日记《守汴日志》记了这件事
“六月壬子,贼掘河口上流。”
郑廉也记录:
“六月壬子,见黄流慢慢东去,其南来数渠,明灭往来如线,盖贼决之,使之逆流而上而灌城壕也。”
此时,李自成也向城里发了劝降信,说:
“如更延抗,不日决黄河之水,尔等具葬鱼腹。”
多方材料印证,李自成在6月份确实破坏过河堤。
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李自成此时破坏河堤确有理由,此时不同于明朝无兵无粮的九月份,丁启睿的四镇援军正挺进朱仙镇。虽然已为农民军阻截,但还未被歼灭,农民军的确面临着打援和围城的两面压力,希望尽快破城,结束战役。以水坏城在军事上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可是由于6月份降水稀少,水流不大。
“水势甚缓,搞不过寸许”,“于城无害”
,反而在三天之后,慢慢地把护城河灌满,“民得网鱼充饥”,“贼之兵马不能进一步。”农民军冲散了官军,反而做帮助官军做成了要做的事。
虽然开始时,官军挖的口子
“旋为泥沙所塞”
,李自成的挖的口子,“止得细流”,但这只是六月七月干燥少雨时的暂时现象。黄河堤坝的岩土结构已经受到破坏。终于到了9月份,黄河水流大增,已经被决坏了大堤终于不堪重负。滔天的洪水破堤而来,将开封城彻底地埋葬。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标头处为开封段位
总结
明军和农民军都在整个开封战役期间,都有着损堤的行为,由于损堤时降水稀少,但是并未成灾。待到八九月,降雨绵连,天灾加上人祸,导致了河决开封。
明清封建统治者,仇视农民军,故而在正史上把罪责完全推给李自成。尽管农民军确有损堤行为,但若不是封建地主强取豪夺,农民饥寒交迫,又何来的明末大动乱呢?导致开封毁灭的罪魁祸首。还应是明朝廷莫属。
作者:
大狮子
校正/编辑:
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明史》、《守汴日志》、《汴围湿巾录》
【2】《关于明末河决开封原因的辨论》 展鹏飞史学月刊 1992.1
【3】《明末河决开封原因辨析》 方福仁史学月刊 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