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和“勇”,哪个是正式工?哪个是临时工?

2020-09-27 10:51:02 作者: 清朝的“兵”

一谈到清兵,我们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头戴红色尖顶圆形帽,手持长枪或者大刀,在指挥官的指挥下奋力向前,亡命的追击敌人,远远看去,他们的前胸与后背上,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字:“兵”或者是“勇”。这“兵”和“勇”二字,一般是白底黑字,分外显目,在极远的地方都能够分辨出来。为什么要在士兵的衣服上写明“兵”和“勇”,这两种兵有什么不同吗?

这要从满族人入主中原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满清最初的兵种为八旗兵,正是由于八旗兵这种灵活的“亦兵亦民”的制度,使得满族人迅速崛起,最终踏破山海关,进入北京城的。八旗兵的衣服上写的就是一个“兵”字。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军事斗争越来越频繁,顺治皇帝便将明朝的降兵和一些其它的汉族军队以营为单位编成军队,称为“绿营兵”。这些绿营兵总共有五六十万,是八旗兵的好几倍之多,他们为清朝统一全国,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衣服上写的字也是一个“兵”字。

综上,八旗兵与绿营兵都是“兵”,那么,何为“勇”呢?

"勇"的出现,是雍乾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清朝承平日久,八旗与绿营战斗力减弱,若遇到战事,八旗与绿营兵战而不胜,或者是兵力不足时,就采用了一个方法:就地招兵,临时组建,在各地乡村招募有勇力者支援前线。不过一旦战事结束,就要将其解散,这种乡勇,他们的衣服上面就写着一个大大的“勇”字。

到此,“兵”与“勇”的区别就很清楚了。简单的说,“兵”就是八旗与绿营正规军,是正式工;“勇”就是临时招募的乡勇,属于临时工。正规军的待遇 当然比临时工要好很多,比如八旗兵一般不出京城,主要守卫北京,他们的待遇令人眼红,首先是分田,分田多少呢?“每丁授田五顷”,吓不吓人?相当于一个小地主了。还有饷银,据说相当于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还有分房子,真是让人羡慕。可是谁让他们都是八旗子弟呢?而绿营兵呢,不分地,住房是集体的,但发饷银,不多,有马的士兵的话,一个月发1.5两饷银,无马的一个月发1两,后来增加到2两和一两五。

至于临时工乡“勇”,战争一结束就解散了,哪里来的饷银呢?他们是最底层的兵,打仗时一般冲在最前面,待遇却最差,只是在作战之前,有一些临时性的报酬而己。

不过乡勇的这种情况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有所改变。那时候,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腐化,见到太平天国的队伍就吓得逃跑,曾国藩受命在湖南组织湘军抵抗太平国,这湘军开始就是乡勇组成的。可是曾国藩把他们编成了正规军的建制,并且发放军饷,这样一来, 乡勇就从临时工转为了正式工,清朝军队由此战斗力增强了不少。

参考书目:《清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本号内所有文字皆为本人原创敬请尊重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