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轲比能率部围困了曹魏的乌丸校尉田豫,魏明帝问孙资这事该怎么办,孙资以“上谷太守阎志,柔弟也,为比能素所归信。令驰诏使说比能,可不劳师而自解矣。”魏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遂解了田豫之围。
在政事方面,魏明帝动辄问计于中书令和中书监的例子,比比皆是。魏明帝大权独揽,却很少召开公卿会议,所以遇到问题了,首先想到的是中书令和中书监。
是时,孙权、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而帝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然自以受腹心,常让事於帝曰:"动大众,举大事,宜与群下共之;既以示明,且於探求为广。"既朝臣会议,资奏当其是非,择其善者推成之,终不显己之德也。-《三国志·魏志·孙资传》
皇帝政由己出,但是能力有限时,不得不依靠中书令和中书监来协助自己理政,这是曹魏中书令和中书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
中书如何影响朝政
曹魏中书令和中书监权力非常大,必然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朝政施加影响。中书对曹魏朝政的影响,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主要体现在朝廷的人事安排上。该由什么样的人出任什么样的官职,甚至安排什么样的人辅政,中书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他们的意见对皇帝影响很大。在人事安排方面,中书拥有很重的建议权,借此影响朝政,甚至影响了曹魏的国祚。
侍中辛毗为人正直,当时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深受魏明帝宠信,是魏明帝身边的红人,许多官员都跑去巴结孙资和刘放,但是辛毗却从来不和孙资、刘放往来。再加上辛毗秉公办事,平日也有不少得罪孙资、刘放的地方,所以孙资、刘放颇为嫉恨辛毗。
有司上表魏明帝,说尚书仆射王思才能力不足,明显不如辛毗,建议让辛毗代替王思。魏明帝闻奏后,于是咨询孙资、刘放的意见,孙资、刘放不乐意辛毗出任尚书仆射这么重要的官职,于是非常委婉得地诋毁辛毗,不建议由辛毗出任尚书仆射。魏明帝听从了孙资、刘放的意见,就没有让辛毗转任尚书仆射,而是“出为卫尉”。
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吏,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三国志·魏志·孙资传》
魏明帝欲用辛毗为尚书仆射,为什么会咨询孙资、刘放的意见呢?因为按照曹魏的制度,皇帝任命某人出任某官职时,需要由中书令或者中书监起草相应的诏令。所以魏明帝询问孙资、刘放的意见,也是很自然的。孙资、刘放因为和辛毗有嫌隙,就语带玄机地暗示辛毗不适合转任尚书仆射。问题是,魏明帝为什么会听他们的?这当然和魏明帝对他们的宠信是有关系的。孙资、刘放暗示辛毗不时任,魏明帝就放弃了对辛毗的任命。这说明魏明帝是非常信任他们的,他们的意见,对魏明帝有重要影响。
在任命尚书仆射这样重要的官职上,魏明帝不去咨询外朝公卿大臣的意见,而是随意问一下身边的中书令和中书监,就决定要不要任命。可见中书令和中书监,在人事安排上,能对皇帝施加足够的影响。皇帝对中书的高度信任,这也是中书令和中书监权力膨胀的根本所在。
魏明帝临终前,拟定了这样一份辅政大臣名单: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份辅政大臣名单,体现了魏明帝的两个意图。
一是魏明帝倚重宗室的目的的非常明显。这个名单以燕王曹宇为首,主要包括了曹魏的宗室和皇亲国戚。曹宇是曹操的亲儿子,妥妥的宗室;曹肇是大司马曹休的儿子、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这两人属于皇亲国戚。夏侯献虽然身份不明确,但出身夏侯氏,应该是皇亲国戚了。秦朗是曹操的养子,和魏明帝关系不错,自然也是皇亲国戚了。可以看得出,魏明帝是很依赖曹氏宗亲的,就像魏明帝自己所说的那样,“图万年后计,莫过使亲人广据职势,兵任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