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是明朝重臣,官吏却不给他送礼,学者:一旦收礼,立刻撤职

2020-09-28 22:46:12 作者: 杨士奇是明朝

明初的时候,广东的布政使徐奇觐见皇帝述职。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从应天府往来广东要数月时间,所以一般地方大员进应天府都会仔细打理好一切,甚至要借机与应天府里的大臣们搞好关系。徐奇这次来,就带了很多岭南特产的藤席送给在皇帝身边的这些大臣们。

古人云“没有禅心难过盛夏,幸而有藤”。意思就是说,藤席在古代是最好的过夏工具。虽然京城夏季不算酷热,可是有了这藤席,大臣们自然更加舒服了。那时候货物运输不发达,虽然藤席不算贵重,可也算稀罕东西。

很快,徐奇在应天府大量赠送礼物的事被暗地里监控的人知道了,他们刺探清楚后向皇帝递交了徐奇送礼物的名单。

奇怪的是,皇帝仔细看看这名单,里面包含了各位重要大臣,可就是没有杨士奇的名字。杨士奇是大学士,是太子的老师,说起来权力和地位可不小,但为什么不给他送藤席呢?

皇帝不解的喊杨士奇来问话,杨士奇听完来龙去脉后,立刻说:

徐奇去广东上任布政使的时候,朝中大臣都去送行了。这次徐奇来应天府觐见陛下,给他们带些礼物也是正常。不过,他赴任的那天我生病在家,没有送行,也没有什么表示,这次他不送我藤席,也是理所应当。

不过,这份名单虽然很长,但哪些人收了徐奇的藤席,哪些人没有收,现在还不知道,而且藤席又不贵重,应该不会有大问题的。

皇帝听完杨士奇的话,觉得有理,让内侍把名单销毁,不再追究此事了。

那么皇帝为什么对此事这么敏感呢?

应天府也好,边疆也罢,这些在皇帝眼里都是他的地盘,而大臣远道而归,大肆的向其他重臣送礼,太明目张胆了。历代皇帝都非常忌惮结党营私,沆瀣一气,大臣们私交太好,一定是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就有了很多聪明的皇帝都是一直在权衡朝堂势力,不让一家独大,更要千方百计的拆散、打击大臣们形成的联盟,故意扶持两个权臣相互抵制,相互矛盾,维持统治。

比如先秦时期的秦国的朝堂上,如果张仪受到秦惠王封赏,那么司马错也同样会有军功,如果张仪主张进攻韩国,那么樗里子也会在军议现场提出另一个可行方案,在这种近乎“艺术”的平衡中,秦国的秦王一直把统治的权利牢牢抓在手中,这才成功建立的大秦王朝。不过,秦始皇一病逝,朝堂立刻失去平衡,赵高掌权独大,两年就毁掉了数百年的秦国基业,也是十分可惜了。

另一方面,杨士奇真的是因为没去送行而不被“送礼物”吗?

实际上,皇帝之所以为杨士奇这件事,还是清楚的知道杨士奇的个性。杨士奇历任五朝皇帝,可以在这复杂的宦海之中稳如泰山,必定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尤其在太子东宫当少傅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官职,因为他的喜好和结交就代表了太子的言行。

太子是皇帝立的,但是也可以由皇帝废除。太子是否可以老老实实的当太子,是否言行如一,是否可以恭恭敬敬的侍奉在皇帝身边,这都是十分敏感的,也是十分受到皇帝忌惮的。

杨士奇深知其中的道理,这位太子老师一律谢绝朝中大臣的深交,甚至礼节性的交往也都能免则免,这才让他可以在大明的朝堂上屹立这么久,并且躲过了多次宫廷内斗。反之,一旦杨士奇开始收礼,那么他中立、正直的形象将会在皇帝心中瞬间崩塌,用不多久,就会被撤职“少傅”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