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最为世人所知的一首诗题为《已凉》,云“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诗的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准确的捕捉到了初秋或中秋之际的真实感受,且精准的传递出了心中隐含的无聊情绪,最为人称道。
(三)为什么是韩偓?
唐末之际,虽然国力式微,但诗坛依然名家辈出,如罗隐、郑谷等人,诗坛依旧热闹。罗隐与郑谷皆于公元910年去世,此时唐帝国已经灭亡三年之久,而韩偓尚处于创作的旺盛期。韩偓去世时为公元923年,此时已经是五代十国,唐帝国的余晖都已经散尽,甚至已经可以嗅到大宋的脚步声(赵光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宋王朝)。
将韩偓称为唐朝的最后一位诗人,还有一个因素,他本人的成就,无论是从政还是写诗都非常大。韩偓出生于公元844年,于公元889年进士及第。
公元900年,他辅助宰相崔胤平定神策军叛乱,迎立唐昭宗复位,为稳定唐室江山居功甚伟。黄巢起义时,他随唐昭君进入凤翔。虽然最终大唐覆灭,他也未能力挽狂澜,但韩偓气节不亏,臣节不亏,其与权臣朱全忠(后梁的开国皇帝)的抗争更为后人所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
韩偓的诗还有一部分是反应当时社会变革的。他将唐末与五代十国初那段动荡的历史,纳入诗中,有杜甫的遗风。我们在评论文学时,素来对现实主义作品高看一眼,韩偓也被后人视为唐代末期的一代诗宗。他有一首题为《梦曲江兄弟》的诗,云: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这首诗写于唐末战乱之际。
作者的意志是消沉的,所谓心如死灰。但为什么呢?因为他见不到亲人!不仅如此,连书信都甚少。诗中的末句犹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韩偓虽然没有杜甫的胸襟和气魄,但还是让后世读者能在他的诗中品味到他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四)唐诗与宋词的交接
在群星荟萃的唐代诗坛,韩偓可能并不显山露水,但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他宛如一位史学家,用春秋笔法,将唐代末年那战乱不堪的岁月写进诗中,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乱世中许多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他犹如唐诗和宋词之间的桥梁,左手唐诗,右手宋词。
公元923年,随着韩偓的离世,唐诗最终谢幕,而李璟李煜等人已经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词的春天来了。
【作者简介】张东晓,亦名张冬晓,生于1983年,河南平舆县人,现定居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