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并非完全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也有同享富贵太平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第二年周武王大分封,将宗室及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例如姜子牙封到齐国,周公封到鲁国,召公封到燕国。周王与各诸侯共享天下,国柞延续790年。
秦始皇给人的感觉就是残暴,所谓「天下苦秦久矣」。其实秦皇在对待有功之臣方面,却体现了大度宽容的另一面,十分优待。
后来蒙恬兄弟和李斯之死都是秦始皇死后的事情。蒙恬李斯都是被赵高所杀。
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后,建立唐朝,大封功臣,出将入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传为佳话,青史留名。
(赵匡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鲤鱼跃龙门,一朝成君王,功臣怎么办?
「杯酒释兵权」可说是历史上非常完美的处理君臣关系的典范。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除了鸟尽弓藏外,并不是无路可走。
刘邦看谁都像反贼,吕后看谁都像宝贝儿子的敌人。在这二位的主持下,大汉功臣可谓是血流成河。
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将先后被诛杀。就连丞相萧何也多次遭到刘邦猜忌,一度被下狱。
(朱元璋 雕像)
如果说开国功臣的悲惨命运,明朝是一个巅峰。被朱元璋诛杀的开国功臣不计其数,尸山血海,就连刘伯温最后也不能幸免,李善长直接满门抄斩。
除了江山初定,社稷不稳,功高震主,人人都想摘取胜利果实外,开国君主的出身至关重要。
开国君主的出身和早期生活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周武王一统天下,世代诸侯,伐纣灭商。秦始皇统一六国,千古一帝,九百年秦朝传承,李世民世代公爵,名门望族。这些人内心强大,充满自信,藐视群雄,哪怕是开国功臣,在他们眼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完全可以驾驭。
赵匡胤虽非平头百姓,也是自己凭借军功而步步高升。对于同为军事将领的开国功臣,虽说不能完全碾压,但也不至于提心吊胆,所以手段相对柔和,毕竟在硬实力上赵匡胤还是有十二分的自信的。
刘邦与朱元璋,出身贫寒,特别是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战战兢兢,颤颤巍巍登基称帝。他们既无身份上的优越感,在文治武功上又缺乏碾压群雄的绝对自信,猜忌,防备挥之不去,举起屠刀就是个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