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组合拳下来,燕军疲惫不堪、人心惶惶,耗到11月,慕容宝决定撤退。
拓跋珪得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留下辎重,亲自挑选了2万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敌人。
对此,慕容宝却全然不知,边走边歇、如同度假。初9,拓跋珪率军连夜摸到了参合陂,埋伏在西边,东边则是燕军的大部队;第二天日出后,2万魏军骑兵突然出现在山坡上,山崩地裂般呼啸而下,毫无准备的燕军惊慌失措,混乱不堪,5万将士放下武器后被悉数屠杀。
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使用的骑兵战术,是北魏的祖传杀手锏,后来面对柔然时多次使用。
第二年,志在复仇的慕容垂御驾亲征,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却在路经参合陂时被燕军的遍地尸骨活活气死,从此,北魏进入中原再也没有阻碍。
公元396年,拓跋珪率大军杀入中原。经过2年的奋战,除山东半岛的南燕、东北的北燕外,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地区基本上归入北魏版图。
进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更为先进的中原后,拓跋珪迁都平城,并在公元398年底正式称帝,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为了加速政权封建化,拓跋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按照长安、洛阳的模板,修宫室、建宗庙、设社稷;大量起用汉人、仿照汉制,设置朝廷百官和地方各级官员,并且徙民耕田等。
拓跋珪在位的23年间,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加快,北魏从单纯的游牧政权,逐步演化为准封建王朝。
不过到了公元409年,像当初的拓跋什翼犍一样,拓跋珪死于儿子之手,谥号道武帝。
阶段四:拓跋焘,终结十六国时代、统一北方的一代雄主
经历了明元帝拓跋嗣后,公元423年,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此时他跟当初的祖父拓跋珪一样,仅仅16岁。
拓跋焘即位后的首个敌人,就是我们的老熟人柔然。
当初在拓跋珪后期,北魏将重要精力集中于问鼎中原方面。柔然首领之子社仑趁机逃到漠北,侵略吞并高车等部族后,实力逐渐强盛,史书称其巅峰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成了北魏北边的一大劲敌。
公元624年,得知年轻的拓跋焘继位,柔然可汗大檀率6万骑兵入侵云中郡,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迎敌。经过这次事件后,拓跋焘力排众议,决定暂时各自南下战略,优先解决腹背后的大敌。
同年12月,拓跋焘派长孙翰等军北击柔然,对方落荒而逃,魏军紧追不舍,“大获而还”;
第二年,拓跋焘兵分五路、自己亲领中军大举北伐。抵达漠南后,全军丢下辎重,带着15天的口粮轻骑度过漠北追杀柔然,大檀没料到魏军如此凶残,几乎没命似的埋头往北逃窜。
在暂时威慑柔然后,拓跋珪挥兵西南,打残匈奴铁弗部建立的胡夏政权。而柔然眼见有机可趁,再次南下骚扰。
为了打痛这个讨厌的搅局者,公元429年4月,拓跋焘分兵两路,目标柔然可汗庭(蒙古国境内),他自己亲率东路军。
与上次一样,魏军到达漠南后放下舍弃辎重、轻骑奔袭。六月,大军已经远离北魏都城3700多里。魏军在柔然境内横行无忌,东至瀚海、西至张掖水、北越燕然山,柔然政权几乎被摧残的分崩离析,魏军俘获30多万人、牛马100多万匹。7月,拓跋焘引兵东归,至黑山。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中提到的燕山胡骑,指的就是柔然国境内的燕然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只有拓跋焘兵至黑山。由此看来,木兰诗描写的内容,极有可能引用了这起发生在拓跋焘时代的重大事件。
所有人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语,官员若犯,就地免职;
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黄河以南),不得回葬平城;
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等,全面推行儒家教育;
496年,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拓跋改为“元”,他本人改名为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