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谢旌、朱然和吴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与蜀汉大军的首战失利后,孙桓不甘心失败,与第二天发动搦战。关兴一马当先,与孙桓单挑。经过三十多个回合的较量,孙桓气力不支,拍马而逃。张苞率部追击,斩杀吴军将领谢旌。没过一会儿,关兴又将敌将生擒。
两度败给蜀军,令孙桓再也不敢发动进攻,只得派人向孙权求援。此时,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对吴班表示,可以趁着吴军士气低落,向吴军营寨发动偷袭。最终,吴班决定先派人到朱然军中诈降,利用朱然出兵之际发动奇袭。
吴班的计策果然成功,朱然轻信了降卒的言语,派人前去通知孙桓,但使者却在半路被蜀军截杀。此时,部将崔禹提醒朱然,降卒之言未必可信,应该一边继续坚守营寨,一边派人增援孙桓。朱然依言而行,命崔禹率一万兵马前去增援。
崔禹出发不久,冯习和张南按照原定计划向孙桓营寨发动奇袭。孙桓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只得夺路而逃。与此同时,前来增援的崔禹所部也中了蜀军的埋伏。张苞一马当先,与崔禹单挑。仅仅一个回合,张苞便将崔禹活捉。随后,蜀军发动总攻,重创朱然,吴军只得仓皇逃往夷陵。
小说中提到的蜀军先锋吴班、冯习等人与吴军将领孙桓及朱然的交锋,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据《三国志朱然传》载,刘备派兵进攻宜都时,朱然奉命率领五千兵马进行阻击。不过,此时刘备大军不但兵力兵力优势明显,且士气正盛,朱然这五千兵马很快便遭遇失利,不得不转入防御。
至于孙桓与蜀军的较量,结果更惨。《三国志陆逊传》载,孙桓率部在夷道抵御刘备。结果陷入刘备大军的重重围困,只得向陆逊求援。《三国志宗室传》称:“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可见在夷道之战中,刘备也占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孙桓寡不敌众,向陆逊求援亦在情理之中。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孙桓派人向陆逊求援,却遭到了陆逊的拒绝。陆逊给出的理由是:“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意思是说尽管孙桓兵力上不占优势,但城防坚固,城内粮草充足,足以抵挡刘备的攻势。也正是因为陆逊的这一决策,令孙桓镇守的夷道城遭到了刘备长达数月的围攻。
提到孙桓这员东吴将领,可谓是汉末三国将领中的一员少年英雄。此人本是孙权的族子,二十岁时便因在荆州一役中歼灭关羽的五千兵马而一战成名,被晋升为安东中郎将一职。
夷陵之战爆发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孙桓被委以重任,镇守战略要地夷道城,以数千之众挡住了蜀汉数万大军的疯狂进攻。在夷陵之战后期,陆逊火烧连营,孙桓率部发动反击,目标直指刘备,令刘备多次遇险,差一点就被孙桓活捉。刘备曾经哀叹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只可惜这位少年英雄在此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在修建长江防线的横江坞时,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