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心传位于朱棣,一个大臣说了一句话,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2020-09-11 15:08:56 作者: 朱元璋有心传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死。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是67的老翁了,他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先自己而去,顿时觉得眼前一片空荡荡,心中自然也是十分悲痛。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也面临着一次机会,按照传统,他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也可以立自己的孙子,但按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死后,应由朱标的嫡长子来继承。

不过,朱标的嫡长子朱雄在几年前已经死了,他的弟弟就是朱允炆。按理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也是有继承资格的,但是这个秦王不争气,前一年刚刚被朱元璋召回京师痛批了一顿,要不是太子朱标从中周旋,可能连王位也保不住。因此,秦王也丧失了继承的机会。

在让谁来继承大统的问题上,朱元璋实在是犯了难,朱允炆虽然聪明,但朱元璋认为他和乃父一样太过儒雅文弱。而朱元璋认为燕王朱棣比较合适,但是又碍于燕王只是第四子,于礼不合,很难下定这个决心。

在一次与大臣们商议立储的时候,朱元璋坦诚地说:“皇太子死了,皇长孙弱不更事。治理国家必须得人才行,我想立燕王为太子,你们认为如何?”

翰林学士刘三吾说:“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孙年长,可以继承皇位了。”刘三吾确实说出了问题的要害,秦、晋二王都比燕王年长,不立秦、晋二王而立燕王,于宗法伦理确实有悖。于是,朱元璋怀着很无奈的心情,放弃了立燕王的主意,而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虽然继承人选定下来了,但朱元璋还是很不放心,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是祸是福,当天晚上他就向上天焚香祈祷,说:“后代子孙能否相承不断,国运是否永长,就听上天的安排了!”

朱元璋一直觉得朱允炆太文弱,对他以后治理大明江山不放心,因而也加快了诛杀功臣的步伐。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借着“蓝玉案”大开杀戒,死于屠刀下的不下15000人。经过胡惟庸案的诛杀,原来的功臣宿将已经杀得差不多了,经过这次清洗,可以说功臣基本绝种了。

朱元璋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只是觉得一些功臣的存在是对皇位的威胁,而忽略了真正觊觎皇位的还是他的儿子们。对于皇帝来说,他的儿子都有资格继承皇位,所以皇子们也都十分关心皇位继承的事。

朱元璋的第三子晋王自知才能不及燕王朱棣,对燕王也就很嫉妒,也很留心燕王的动向。他经常派人到北平侦察燕王的动静,只是苦于没有抓住燕王的把柄,所以没有对燕王构成危害。

燕王朱棣又何尝不在觊觎皇位呢?他在名义上也是嫡出,论才能远远超过他的三个哥哥,只有由于偶然的原因,他未能被名正言顺地立为皇位继承人,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皇位继承的事,他利用自己燕王的身份,广泛结交才能之士,除了姚广孝这个心腹谋臣之外,像张玉、朱能这样的文武全才,都成了他的死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的二哥病死,三年后,三哥也病死了,如此一来,朱棣在剩下的众兄弟中就成了老大。而这时的朱元璋已是年过古稀的老头子了,他苦心经营的大明王朝已经经历了31个年头,他自己也精疲力尽了。

如果这个时候,朱元璋立朱棣为皇太子的话,于伦序上已经不会受到任何指责,但是他的身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更何况皇太孙已经立了五六年之久,再度废立,的确没有这个精力。

从各个方面来看,如果朱元璋立朱棣为皇太子,确实是最完美的选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死后会出大乱子,在晋王死后的三个月,朱元璋也死了。在即将闭眼的那一刻,朱元璋把驸马梅殷叫到跟前,让他尽心辅佐朱允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