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古装电视剧里,无论何朝何代,只要有大臣觐见皇帝,说的第一句都是“臣某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还必须说:“平身”大臣才能爬起来,然后剧情开始推进,那么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君臣之间是比较平等的同坐之礼,或至少没有跪奏和三跪九叩,君臣之间更接近师友关系而非主奴。
清朝大臣上朝图
商周时期,君臣关系大部分还是质朴的亲戚关系,朱熹提到,君王乘车见到臣子,还有起身见面打招呼,而且天子见群臣是互相作揖,彼此之间比较融洽,君臣等级制度没有那么森严。
秦朝至汉唐时期,君臣关系还沿袭着周朝的古风,虽不平等,但大体对等。汉初,刘邦不满意手下大老粗出身的大臣们把朝堂弄得乱糟糟的,命令叔孙通制定上朝礼仪。
汉武帝上朝,大臣席地而坐
根据这套礼仪,大臣上朝,文臣在东,武将在西,均是坐着。当然那时候的坐和现在的坐不一样,是跪坐,君臣都一样,议事就像今天开董事会一样,君臣关系还比较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汉初丞相的地位也相当高,在日常政务方面有很大的权力,皇帝大多数时候是“橡皮图章”。这个制度被有些历史学家称为帝国时期最好的制度,因为可以问责。
唐朝之前没有板凳,都是跪坐
但这个制度在汉武帝时候被破坏了,丞相成了摆设。汉武帝开了加强君权的头,但此时皇帝仍然是对臣子礼敬有加,西汉时“丞相进见,圣主御坐为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君臣之间又出现了天子“养三老五更”之礼,皇帝对三老大臣行对父亲的礼,对五更的大臣行对兄长的礼,唐以及五代,宰相见皇帝议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从礼仪上来讲,还是比较对等的。
唐朝大臣上朝图
这一切到了宋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在加强君权方面也动了不少心思。对于武将,是“杯酒释兵权”,对于文臣则是“忽悠撤座位”。
老赵诈称自己眼花,要求丞相将奏章送过来。等丞相起身上前的时候,内侍趁机撤去了凳子。丞相回头再坐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没有,只好站着,其他大臣见状,也只好老老实实站起来。
宋朝大臣站着奏事
从元朝开始,元朝的高级官员主要都是由“怯薛”(蒙古宫廷禁卫军)组成,而怯薛又与斡脱古·李斡勒制度有关,既元朝的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是世袭的奴隶(当然,虽为奴隶,可是在他们哪里,这属于荣誉),所以必须行跪拜大礼。文天祥被押到大都,面对元朝行下跪礼的要求,曾严词拒绝,并说跪是胡人的礼仪,南方是作揖,即使是对皇帝。
清朝上朝大臣跪拜行李
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元朝制度,汉人的皇帝朱元璋却完全照搬了胡人的礼仪,文武百官无论品级,统统跪着回话,清朝也是如此,即便如此,也并不是像现在电视剧里的那套流程,清代正常的皇帝召见臣子按如下程序:
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再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色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和军机大臣一起)的,有单独的。
清朝跪拜之礼较严
譬如再养心殿东暖阁(皇帝召见臣子只会再偏殿或是暖阁),皇帝坐在前窗的木炕上,太监们都退出(召对期间,任何旁人都不准在场),内奏事处太监带领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