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立储在古代是一件大事,立储经过也常常备受外界瞩目,宋神宗继位之前就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立储风波。作为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被立储之前他还有两个哥哥,按照长幼秩序本来是轮不到赵恒的,但是事实上,赵恒的两个哥哥接二连三的失去了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大皇子疯掉了,二皇子英年早逝,作为三皇子的赵恒本应顺理成章成为太子,但是他却不得不经历一段惊心动魄的过程,一旦稍有差池,赵恒就不可能成为太子。
决定赵恒成为太子的人物主要是宋太宗,通过历史记载,宋太宗的皇位是从哥哥手里夺来的,所以宋太宗最害怕自己的兄弟或者自己的儿子觊觎自己的皇位,后来在决定太子这件事上,宋太宗经过了长期打的深思熟虑,有很多的考量,最后才选择赵恒。那么宋太宗立太子的标准是什么呢?赵恒为何会比其皇子更适合太子之位呢?
宋太宗像
虽然这场立储过程除了大皇子之外,几乎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但是因为赵恒在位期间宋国得到较大发展,所以探究赵恒如何当上太子对了解宋史是非常有用的,对于了解宋太宗为人也多有助益。经历了两个儿子的失败,宋太宗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赵恒身上,这里面既有国家方面的考量,也有赵家血统的传承。
一、立储过程曲折
在经历了两个皇子的失败之后,宋太宗停下了立储的脚步,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没有再次主动提起立储,但是两年之后,由于身体健康以及年龄越来越大,宋太宗不得不再次提起立储之事。此次宋太宗将目光放在了三皇子赵恒身上,按照长幼秩序,三皇子是最应该被立为太子的,此时的宋太宗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在立赵恒之时也是深思熟虑,立储过程也较为曲折,大致经过了三个过程。
赵恒像
一是找人商量,宋太宗找来自己的心腹进行商议,其中一个人是当时的参知政事寇准,寇准做事常常被宋太宗表扬,他在宋太宗看来就像魏征和李世民一样,当然,宋太宗没有找错人,寇准在能力和知人上确实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史书记载太宗询问寇准:上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当宋太宗向寇准询问立赵恒为太子的意见时,寇准只是回答道这是宋太宗的家事,自己不方便回答。虽然寇准的问答温顺而避嫌,但是宋太宗从寇准的态度上仍然看到了寇准的意思,寇准的温顺避嫌说明了寇准对立赵恒为太子这件事并不反对。
寇准
除了寇准之外,古代人相信天赋神权,在皇权的赋予上或多或少的依赖于卜算,宋太宗也不例外,历史上也曾经传出宋太宗曾经向方士陈传,据传陈传善于看面相,宋太宗就命令陈传去看赵恒的面向,结果是陈传没有看到赵恒本人的面向,只是观察赵恒下人的面相,之后陈传向宋太宗报告称赵恒有天子之相,因为赵恒的下人有大臣之相。虽然陈传面相的故事有待考究,但是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宋太宗在选择太子的时候顾虑非常多。
二是自己的心结,宋太宗的皇位是从哥哥那里拿来的,不是从自己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所以宋太宗虽然想要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仍然在面子上有多顾忌。举个例子,在赵匡胤的皇后还活着的时候,宋太宗没有直接立太子,而是立“代太子”,一个“代”字就说明了宋太宗对开宝皇后的心存顾虑,直到开宝皇后去世之后的两个月,宋太宗才正式封三皇子为太子。三是害怕前事再次发生,赵恒的两个哥哥对皇位都虎视眈眈,并且也由此断送了前程,宋太宗对此忌讳不已,唯恐出现第三个类似的皇子。
《宋史》
从第一个皇子开始到三皇子正式被立为太子,宋太宗的立储过程就发生了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宫廷内斗、朝堂互争和血脉仇恨不断上演,一次次的冲击宋太宗的内心和底线,但是也正是经历了一番波折,才使得宋太宗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