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的“败北”:长平之战中失踪的赵军骑兵

2020-09-10 00:00:12 作者: 胡服骑射的“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骑兵】

在人类军事发展史上,骑兵在公元前10世纪便已开始崭露头角。在当时的西亚地区,无论是日趋衰退的赫悌人还是新崛起的亚述帝国,都发展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并用这些骑兵配合过去的战场王者--战车。例如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君主提格兰三世,就在一次作战中让每一个亚述战斗单位由5辆战车冲锋在前,15名骑兵紧随其后,25名重步兵接着进攻,50名轻步兵负责掩护。李牧在公元前3世纪中业,依然以几乎一样的兵力配置来进行作战。

【亚述人浮雕上的战车骑兵和步兵】

同时代的西亚与欧洲地区,战车则基本已经退出战争舞台,所行使的战场职责基本由不断发展的骑兵所代替。可见在先秦时代,骑兵依然无法摆脱对于战车部队的依赖,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重要力量。

另一有力证据就来自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的劲敌秦军。根据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中,侧翼掩护部队所处的2号坑显示,战车部队与投射轻步兵的比例依然高于骑兵。并且这些骑兵在装备上非常寒酸,仅有远射的弓弩和近身防御的短刀匕首,配备的护甲比之一号坑的重步兵们也相当简陋。

【兵马俑中的骑兵俑】

这又与亚洲其他地区乃至更西面的地中海地区的骑兵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中虽然也有装备较差的轻装骑兵部队负责侦查和掩护工作,却都有装备了长矛、盾牌、护甲,甚至给马匹配备马甲的精锐重骑兵。而这些精锐骑兵,也是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早早淘汰战车的原因。唯有如此,骑兵才能真正成为战场上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先秦骑兵这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辅助添头。

【土耳其南部出土浮雕上的波斯重骑兵】

说到这里,自然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如此关键的长平之战中,大名鼎鼎的赵国骑兵会自动隐身,难见踪影。实际上,即便是在以骑兵改革出名的赵国,骑兵部队依然是战车部队的附属兵种,缺乏足够的杀伤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在以步兵战与营垒攻坚为主的长平战役中,也就更难显山露水。即便是有不少赵国骑兵赶到战场附近进行支援,也无法在质量和绝对数量上胜过对面的秦国骑兵。

地形不是一个理由

或许还会有人提出,长平之战的战场深处山麓地形之间,骑兵很难有施展的余地。包括六韬在内的一些先秦留存军事著作也将此类地形视为骑兵的死地,教导先秦将领们不要在这种战场上倚重骑兵。但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适用。

【今日的长平战场遗址】

作为传统的骑兵强国产地,无论是中亚地区的群山还是波斯高原到西面的小亚细亚半岛,山地都是非常常见的地形环境。例如以山地地形为主的亚美尼亚地区,就长期以优质的铁甲骑兵而闻名。而小亚细亚半岛内陆的卡帕多西亚山区和中亚腹地的阿富汗山区,都在很早的年代里就成为了骑兵为主的重要战场。

【庞贝城出土的伊苏斯战役马赛克画】

在与先秦年代接近的古典时代,将领与军事家们也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骑兵部队作战。例如在赵武灵王出生前便开始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在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伊苏斯被拥有数万骑兵的波斯军队包围。大帝自己麾下的马其顿军队也有数千骑兵迎战,与对方在山地间好好玩了一把骑兵对攻。虽然两军主力都是步兵组成,但骑兵的作用直接左右了战局的发展。

数年后,已经攻入波斯本土所在的法尔斯山区的马其顿军队依然在当地大胆使用骑兵作战。当波斯守军据守地势险要的关隘波斯门时,大帝便以骑兵为先导和主力,大胆迂回,从险要山地迂回到对手防线的后方,一举得手。后来他在中亚山区征战数年,也一直以骑兵作为快速行动的打击力量,收获颇丰。等到他以高超的骑兵作战征服大半个世界时,赵武灵王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