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1、 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2、 为巩固统治而盛行的恩荫制度
为了构建相对和睦的君臣关系、笼络名门望族对于政权的支持以维护皇帝至高权力的威严,宋朝建立了优待官员家族子弟的恩荫制度。恩荫又称门荫、荫补和任子,是一种依靠家谱和关系任官的制度,一些达官显贵的子弟,不需要经过科举选拔,也不问其才能品行,只要背景够显赫,就可以进入朝廷任职,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遗风,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比于同时期的科举取士而言,腐朽的“恩荫制度”无非在历史发展上开起了倒车。它招揽了大批无能之辈和纨绔子弟进入统治集团,以高额俸禄和显贵头衔优待之,一度出现了将帅不谙兵马,学士不习书礼,三司不识财务的现象。
为了分割权力以拱卫王室,豢养如此平庸之辈且数量又如此之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3、文人治国思想下频繁的科举取士
与以往“贵族治国”和“军政治国”不同,宋朝在“文人治国”思想下建立起独特的“文官政治”制度,文人地位举足轻重。这套制度的出现离不开宋朝科举制的高度发展。
科举制本出现于隋炀帝时期,在唐朝得到较快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而在宋朝,这一制度更是被发扬得淋漓尽致,宋王朝为了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对科举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无论是科举内容还是应试人数的规模上都大幅增加。
据史书记载,宋朝科举取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唐朝的二十倍之多,社会重学风气逐步形成,在科举之下“求君于科场之中”以求飞黄腾达成为一种舆论共识。科举制的兴盛带动了宋朝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繁荣,然而又进一步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宋朝融贯问题贯穿其存在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