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朱元璋的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
可惜呀,朱元璋的一手好牌,递到建文帝的手里的时候,被建文帝给打的稀巴烂。
原本,各个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老老实实的,该工作的工作,该享乐的享乐。没有一个人是有造反的想法的,可是,偏偏建文帝看这些人不顺眼,总是担心这些叔叔们要造反。
这也难怪,建文帝这个官三代,是靠着爷爷朱元璋的庇佑,坐享其成的当了皇帝,他的那些个叔叔们,那可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过来的,有好几叔叔们都是军功无数,拥兵割据一方。虽然暂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总归是建文帝的眼中刺、肉中钉。
于是建文帝决定“削藩”。本来,按照齐泰的建议,应该先对实力最强的老四朱棣动手,擒贼先擒王嘛,在众藩王中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没想到,方孝孺却建议建文帝先从实力最弱的开始。
建文帝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老五、老七、老十二、老十三、老十八,先后被建文帝给撤去藩王的封号,贬为庶人。其中老十二最熊,直接吓的自杀了。
眼看着一个个藩王被贬为庶人,朱棣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了,缩头也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不如反了。于是,在1399年,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正式开始造反。
那么,此时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大部分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个别参与的也是被迫参与。所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就是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拼刺刀。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其他25个儿子,对于这场造反的态度。
这25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早死派,被废派,太小派,观战派,被迫参战派。早死派
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前,朱元璋有8个儿子已经死了,提前领了盒饭。所以没有他们8个人什么事儿。
这8个人分别是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八朱梓、老九朱杞、老十朱檀、老十二朱柏,老二十六朱楠。
老大朱标是太子,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也正是因为他的早死,才给了朱棣造反的机会,如果他不是早死,朱棣一辈子也就是燕王。
老二、老三都是在40岁的时候死的,那时候还是天下太平,他们的儿子继承了藩王。
老八是因为牵连到胡惟庸案中,吓的拉着全家,集体去了西方极乐世界。
老九、老二十六是夭折,出生没多久就死了,俩人就属于到老朱家客串一下,凑人数的。
老十是醉心于炼丹,吃丹药吃死的。老十二是因为听说侄子要削藩,吓的自杀了。
不管怎么说,这8个人是与大戏无缘,他们有生之年都没有看到这场叔侄大战。
被废派
前面我们说过,建文帝提前动手削了几个藩王,其中有4个倒霉蛋,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已经是普通老百姓了,但是建文帝还是没有放过他们,又把他们抓回了南京。
建文帝心里害怕呀,这4个被废的叔叔,虽然现在是老百姓了,但是联合起来能量也是很大的,废了他们,心里肯定不爽,早晚会投靠朱棣,所以建文帝再次提前动手,把他们抓到了南京。
这4个人分别是老五,老七,老十三、老十八。其中老五和朱棣是一个妈生的,当时被流放到了云南。朱棣当上皇帝后,对他非常不错,封了王,给了封地。
这4个人当时被建文帝关在南京动弹不得,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心都是向着朱棣的。本来自己当藩王当的好好的,结果人在家中坐,侄子天上来,把他们一撸到底成了老百姓,他们当然是希望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好为自己报仇。太小派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年龄跨度是很大的,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有6个儿子还未成年,比他们的侄子建文帝还小几岁。虽然封了王,但是没有封地,还在南京的皇宫里住着呢。
这6个人是老二十、老二十一、老二十二、老二十三、老二十四、老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