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对"髯"这么受用?聊一聊三国时期对胡须的珍视

2020-09-14 20:35:21 作者: 关羽为什么对

审美意趣以及威重的感观

珍视胡子的风气,最大的原因或许是某种单纯的审美情趣。上文中也提到了史料中胡须的记载非常多,最为普遍的就是"美须眉"、"美须髯",说明至少有一种审美观点中认为,胡须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装饰品。加上"姿貌雄伟"、"大声音"、"有仪表"等特点,构成一个"伟丈夫"的形象。这种形象在汉末三国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

另外就是胡须也能够带来另外一种感观——威严持重。在《三国志·魏书·崔琰传》中描述崔琰的形象:"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基本符合上述"伟丈夫"的形象,也给人一种"威重"的感觉;在《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中又记载一事:曹丕篡汉的时候,苏则与曹植都因为这件事痛哭。曹丕秋后算账,要找"哭者"的麻烦。其实曹丕只知道曹植不知道苏则,但苏则认为曹丕针对自己,打算和曹丕"正论以对"。《三国志》中用"须髯悉张"的字眼,体现出苏则的正直刚强。

胡须其他的影响

除了单纯的审美意趣以外,胡须或许还有其他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外貌也是一种隐形的政治资源。公孙瓒受到辽西太守的器重,成为太守的女婿,被资助到卢植门下求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孙瓒的出众的外貌。另外名声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政治资源,而名声当中又有仪容的部分。所以有一把好看的胡子,很有可能利于个人的发展。

另外东汉末年,士人对宦官势力非常痛恨,而宦官势力的一个鲜明特点当然是没有胡须。沈从文先生认为在魏晋时期胡子并不特别受人珍视,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年青皇族贵戚及宦官得宠专权"。上层社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反过来想,在痛恨宦官的士大夫掌握话语权的东汉末年时期,是否崇尚阳刚的男子气概,而排斥无须的阴柔的与宦官相似的特点呢?小编个人认为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小结

总而言之,胡须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可以反映出胡须在汉末三国时期士人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从各种"美须髯"的记载中可以推断出,当时人在审美意趣上对胡须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往往也会作用于其他方面。《三国志》中记载"美须髯"的人物有很多,其中关羽因民间对蜀汉的认可、官方的推崇和本身忠义、骁勇的表现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美髯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孝经》、《太平御览》、《后汉书》、《王力沈从文论争古人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