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吉安自古称文章节义之邦,这个节义就是崇尚气节,刚烈义正,这与吉安人的性格不无关系。吉安人的性格崇尚正义、刚烈义正,自古已然。”自颜真卿贬为吉州司马倡导节义精神以来,庐陵多忠臣烈士,涌现了许多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北宋庐陵爱国英雄欧阳珣反对割地求和,舍身抗旨,被金人浇油烧死。
欧阳殉的爱国警句是:“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意思是说战败而失去城池,以后再夺取回来理所当然;不战而割让他人,将来收复时就不顺利了。南宋建康府通判、抗金英雄吉水人杨邦乂少年读书时就“每以节义自许,”他和族弟杨杞互相勉励:“爵禄不必力取,当力取名节耳!”,抗金失败被俘后,宁死不降,写下血书:“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从容就义。南宋爱国名臣胡铨挥笔写下《戊午上高宗封事》这份“斩奸书”,表示“义不与(秦)桧等共戴天”,使金人惊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
2000年,江西新闻媒体评选本省千年十大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庐陵节义的集大成者,是千秋传颂的名相烈士,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成了家喻户晓的爱国格言。他和欧阳修、胡铨、杨邦又、杨万里、周必大一起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三、“理学之邦”
庐陵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理学家,包括王守仁的众多弟子。“自王阳明讲学虔州(今江西赣州),邹文庄北面首事之,一时受业之徒三十余人。故良知之学,先良知学说有别于王门其他后学的独到之处,其中包含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内容,与王守仁的优国优民之心相仿。他说“近来得见吾之一心,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出与处(不论外出还是在家),莫不皆然。”立足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历年出游各地考察,用十年时间编绘了《广舆图》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分省地图集。
安福王时槐、刘文敏、刘邦采,永丰聂豹、宋仪望,泰和欧阳德、胡直,吉水邹元标,永丰聂豹、宋仪望、刘霖,吉安县陈嘉漠等,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有继承丰富和发展。例如,胡直曾经拜欧阳德、罗洪先为师,以王守仁为宗,人称“庐山先生”。郭子章、廖同春、邹元标等皆出其门。
由于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时经常讲授“心学”思想,加上他众多高足弟子的广泛传播,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庐陵地区成为一门显学,庐陵因此成为“理学之邦”。嘉靖五年(1526),王守仁的亲传弟子邹守益和刘邦采在安福建立了讲会组织—惜阴会,作为传播王守仁心学的讲坛,在传播“王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讲会隔月举行一次,每次五天。
安福和吉安等地的王门弟子闻风而至,浙中学派的钱德洪、王徽等王门高足也从浙江赶来参加。嘉靖二十八年(1549),邹守益作(惜阴会申约),对会友提出严格的要求。王守仁作(惜阴说)一文,对“惜阴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同志之在安成者,间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就是说邹守益、刘邦采等人,其传播王学之志专一不变,了解良知运行规律是不停息的人,便知道爱惜光阴,爱惜光阴的人便知道如何实现良知。
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期间,曾经在吉安青原山净居寺讲学,邹守益等人前往聆听。为了传播王学,嘉靖十五年(1526),邹守益等人在吉安青原山创建在庐陵地区传播王学的机构—青原会馆。春秋两季,集合五郡学者于青原山聚会讲学,时称“青原讲会”。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等相继主盟,会讲于此。浙江钱德洪、王徽等人也率弟子来会。王时槐、胡直、刘文敏、刘元卿等人也相继来此会盟讲学。当权者为此而兴建了“传心堂”。万历年间,邹守益、刘同升等迁“传心堂”于青原山谷口之北,旁建九邑会馆,供庐陵、吉水、永丰、泰和、龙泉、万安、安福、永新、永宁等九县学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