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拔胜在后来那几年,一直受到宇文泰的重点关照,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相比之下,独孤信的处境只能说稍微好一点,大约在大统五年,念贤去世,此后独孤信接替念贤统帅陇右,才算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而独孤信本人于大统十四年被授予柱国大将军,正是因其拥有陇右的势力范围。
至于为什么由独孤信继承念贤在陇右的地盘呢,这可能是魏帝集团与贺拔胜集团达成的同盟吧,或者宇文泰集团对此也无法阻止。
▲独孤信剧照,图/网络。
大统十三年,颖川之战,王思政被东魏所俘,是对这一政治势力的极大打击。但是王思政在离开玉壁赴颖川就任前,以所部韦孝宽(书裕)镇守玉壁,亦可看作这一政治势力所布下的一颗棋,王思政败入东魏之时,韦孝宽当时位卑职低,自然不可能马上承担起领导本系统与于谨赵贵独孤信等人分庭抗礼的重任,因此就必须夹起尾巴低调做人。
韦孝宽本人出身“长安杜陵韦氏”——汉代辛氏《三秦记》载:“城南韦杜,去天五尺。” 唐代诗圣杜甫先生在《赠韦七赞善》中写到:“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北宋大词人黄庭坚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中又说“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鸡犬。”——说的都是杜陵韦氏门第崇高,直达朝廷。也是差不多可以与弘农杨氏同列而仅次于“五姓”的望族。
韦孝宽此后以守玉壁为起点,逐步积累功勋,至周武帝亲政前后已进位至柱国,此后多次担任北周东征的前方统帅,周武帝在柱国之上增设上柱国,韦孝宽更进位为北周上柱国之一。杨坚篡周后,仍然以韦孝宽为统帅征讨尉迟迥。当时集于韦孝宽麾下的计有高颎、杨素、宇文述等众多此后成为隋文帝、炀帝两朝顶梁柱的英雄人物。杨坚建立隋朝之后,韦孝宽在杨坚的功臣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太师李穆。
▲图/网络。
这里有一件事也值得注意的,韦孝宽与独孤信一样同在荆州任职多年,两人号称“连璧”,因此可以确定其也是荆州集团的一员。但是后来魏帝集团的王思政离开玉壁之时,特意推荐韦孝宽接任职守。结合前面提到的独孤信接替念贤死后陇西的空位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发现,魏帝集团在地方上的左右两翼势力都被荆州集团所成功接收了——这应该是两大集团达成的妥协,魏帝集团通过渡让本方势力地图拉拢就荆州势力形成共同对抗宇文泰集团的同盟。
后来杨坚推翻宇文周政权,韦孝宽在镇压尉迟迥的行动中表现相当的积极,应该也算是其对自身政治归属所拥有的明确认识。韦孝宽既然当初能和独孤信并称“荆州双璧”,那么其在西魏——北周内部的资历就至少不亚于八柱国,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以他的能力,并不次于八柱国中的那几位,但是在整个大统年间乃至宇文护执政之后,即使立下盖世的武勋,其升迁的速度却依然大大地低于朝中的武川同僚们,显然只能有遭到系统排斥这么一个解释。所以当“荆州集团的二代目”杨坚扛起反周的大旗的时候,韦孝宽给了杨坚很大的支持。
在此我们又不得不提到杨坚建隋的第一大功臣——太师李穆。李穆是西魏最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的弟弟,其家族是陇右原州豪酋。当年宇文泰在世之时,李远和宇文泰的关系是很好的,在宇文泰立太子事件中,正是由于李远的鼎力相助,宇文泰才得以压倒独孤信。也因此李远能够成为大统十六年的十二大将军之一。但是在宇文护执政之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远等多人先后被杀,独孤信之死固然是主要由于长久以来贺拔胜集团与宇文泰集团的矛盾的总爆发。而赵贵、李远、侯莫陈崇之死却是宇文泰集团内部分裂的象征。由于对宇文护专政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宇文泰建立的这一亲信集团的崩溃。
▲宇文护剧照,图/网络。
东西魏河桥大战,李穆救过宇文泰的命,因此宇文泰在世之时,李穆的地位上升算是很快的。大约在大统十六年或者大统十七年,李穆成为十二大将军之后最早升大将军的人之一,并赐姓为拓跋氏。拓跋氏是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帝姓,根据北魏的传统,部属的姓氏可以跟随主将,当时的诸柱国之中,自大统十七年李虎死后,达奚武推荐元子孝接任柱国,名义上领兵的六柱国之中似乎只有元子孝可能姓拓跋,因此极有可能李穆是作为元子孝名义上的部属。而按照传统的说法(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由元子孝出任柱国正是宇文泰为兼并李虎系统所作的安排。因此李穆可能是在宇文泰兼并李虎的过程中充当了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