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辽交界处这一地域在清朝时所修县志,插图为何能远超国内其他县

2020-09-10 19:29:01 作者: 冀辽交界处这

如果有人平时喜欢了解、研究本县的乡土历史,肯定对当地历史上不同时期所编撰的县志有所涉猎。通过阅览各地的县志,会发现不同历史的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县志已经有了基本的固定格式,从头到尾的惯例一般是:为何要编修县志、不同时期皇帝对当地做出的指示、凡例、目录、当地主官做序、图、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镇设施、风土人情、地方特产、地方教化情况、出了多少官员、出了多少贤达等等。

乾隆时期临榆县域图

在这些县志里的“图”一般会位于整部志书比较靠前的位置,便于阅读者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上来了解一个县。“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县志为:全县整体舆图、县治城池图、县衙图、县文庙图,到了民国时期的地方志里,这些图绘制的更加精美、精度更高一些,如果再复杂一些会将各乡、里、村分布图加上,这基本上就是古时候一个县的县志里所有的配图了。

乾隆时期山海关图

乾隆时期山海关周边长城及关隘

乾隆时期临榆县胜境图

但是在今天位于河北省,清朝时属于直隶一个县的县志里的“图”却要比其他县多了很多。这个县就是治所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临榆县。

明初,中山王徐达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山海关,在关城置山海卫,为防御来自于关外的游牧、渔猎等民族势力的威胁,山海关及其左右的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六朝苦心营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了263年的时间,建成起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体系。

光绪年间山海关周边关隘图

光绪年间山海关内外堡汛图

光绪年间山海关及临榆县城图

光绪年间山海关边城图

光绪年间山海关关城街道图

到了清朝撤销卫所,于乾隆二年(1737年)析抚宁县、滦州地置临榆县,县治设于山海关城内。由于此时已无关内外战争之虞,并且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经济很快就发展了起来,商业极为繁荣。虽然仍是边防重镇,但其防卫的方向则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威胁。

在清末,由于外国势力的步步紧逼,李鸿章在山海关南关到海岸一带主持修建了7座现代化的炮台,安装了先进的德国海防炮塔,并驻守大量军兵,炮台几乎和天津大沽口可以媲美,但这些炮台最终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民国时期山海关边城图

民国时期山海关长城图

民国时期山海关街市图

民国时期老龙头附近的外国兵营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以北京为中心周边的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其中6200余人组成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驻防清军沿长城撤至九门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山海关的海防权全部由列强把持。列强在老龙头的西部和北部修建了英、法、德、日、意、俄六国营盘,共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带的主权才回归祖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