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就有清明节期间有放风筝的习俗,这里头有什么说法吗?

2020-09-24 14:04:27 作者: 中国古代就有

其二

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这种流行的娱乐不光在民间传播,也深入到豪门大户,甚至皇宫里头。曹雪芹在“红楼梦”70 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 各种风筝的情景。

慈禧老佛爷曾经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的风筝玩,也是难得的找回了一次童趣。

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皇宫

古时候的放风筝,除了正常的娱乐之外,其实还有一种特别的意思——除灾避祸。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清嘉录》)

古人在放风筝时,都随身带上一把小剪刀,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高高飞起后,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从而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

除了那些玄虚的东西,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一书中写道:“春回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

民间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引颈远眺,极目云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内、内热积聚、气血积郁的人,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内热”和吐故纳新的功效。

放风筝不光是我们中国人玩的一项娱乐活动,从唐宋开始,也开始向世界输出,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

其实我们的古人发明的许多东西,在我们眼里不当回事,但是到了国外,让外国人一研究,就发现了它的重大价值。

烟花

火药,这个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东西,当年在我们这里只是燃放烟花这种纯娱乐的项目,但是传到欧洲,经过他们再次改进,就给了它赋予了实用价值——可以用它来造杀人的枪炮。

同样,我们这古老风筝传到了欧洲,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他们开始研究着向飞行器方向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不懈的研究改进,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飞机

这时候,国际上对来自中国的这么个小玩意,又进行了重新的评价,它不光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科学的探索工具了。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就是来自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这恐怕是国人没有想到的,一个本来就是游戏的玩具,还具有这么重大的科学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