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
古时候人们是怎么刷牙的?
他们牙疼怎么办?
牙齿排列不齐怎么办?
他们有“老掉牙”的烦恼吗?
他们也会像我们一样拔智齿吗?
今天带大家走进古人的世界,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保护牙齿和治疗口腔疾病的吧!
戴牙套的木乃伊
拥有一口好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追求。其实牙齿矫正的需求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你知道牙齿矫正的起源吗?
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的木乃伊牙齿用粗糙的金属片包裹,并使用羊肠线来牵引牙齿。
古希腊时期的伊特鲁里亚人将固定牙齿缝隙的装置连同逝者一起埋葬。在埃及时代的罗马人墓穴里,人们发现他们用黄金线帮助固定脱落的门牙。
身兼数职的托尼老师
太阳王路易十四,酷爱甜食还不好好刷牙,最终患上了严重的蛀牙。皇家牙医杜布瓦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案:用烧红的铁棒插入其口腔,烫死牙齿上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牙疼的效果。
路易十四和我们的牙医老杜,一个敢说一个敢做。英明一世的太阳王疼昏了头,竟然同意了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方法,而且前前后后一共治疗了十四次。
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只有上层社会的名流才配拥有牙医。而那些下层的市民,拔牙全靠理发店的“托尼老师”。
大家有注意到,理发店门口那种会旋转的红蓝白三色灯箱吗?其中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绷带。这种灯箱就是一种招牌,“我这里可以拔牙哦!”
我们机智的祖先是这么保护牙齿的
小仙女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定见过这样的一个场景:皇上吃完饭,立刻就有小太监上前端上漱口水。《礼记》曰:“鸡初鸣,咸盥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保护牙齿的意识。
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画的是一个和尚蹲在地上用手指刷牙的场景。古人还有用柳枝蘸盐刷牙,用苦参汤漱口,用齿木当剔牙缝等多种手段保护牙齿。
被口腔疾病折磨的大佬们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大意就是“齐国中大夫得了蛀牙,我给他扎了一针,立即为他调制苦参汤,每天用三升漱口,过了五六天就好了。他生病的原因是睡觉时张口,吃完饭不漱口。”
另一个大佬就没有这种好运气了:《晋书》卷六十七谓“峤(温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晋明帝司马绍功勋卓著的得力干将温峤,有天夜里,温峤牙齿疼痛难忍,遂找了个医生,硬生生的把那颗疼牙给薅了下来。
那时候的技术有限,既无止血又没有消毒。结果温峤拔完牙以后,伤口感染,进而诱发了中风。没过几天,一代名臣因为拔牙溘然去世。
倘若他生在唐朝,也许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在唐朝就有了用银汞补牙的记载了,《唐本草》记载了中国最早应用汞合金充填牙齿的方法。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已。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