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王氏所言,《小辨篇》为《三朝记》七篇之一,而《三朝记》又在今《大戴礼记》中。后世治《汉志》学者多宗王氏此说。清沈钦韩《汉书艺文志疏证》云:“今《大戴记·千乘》、第六十七。《四代》、六十八。《虞戴德》、六十九。《诰志》、第七十。《小辨》、七十四。《用兵》、七十五。《少闲》。七十六。今在《大戴记》是也。颜籀仅云有一篇,彼盖未见《大戴记》也。”陈朝爵《汉书艺文志约说》亦支持王氏之说,认为“颜云一篇,误”。清王聘珍、孔广森、朱骏声、今人章太炎、黄怀信、高明、方向东、李零等人亦皆以《大戴礼记·千乘篇》等七篇为《汉志》著录之《三朝记》七篇。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认为:“昔之传书者,悉由手钞。‘一’、‘七’形近易伪,颜语盖本作‘七篇’,传写者偶误‘七’为‘一’耳。”此说调和持中,于理为通,可备一说。据上文,《大戴礼记·小辨篇》盖为《三朝记》七篇中之一篇。
(二)《小辨篇》载孔子之言之可信性
上文已知《小辨篇》与《三朝记》之关系,然欲察《小辨篇》所载孔子之言的可信性,尚需结合《三朝记》之成书时代。
台湾阮廷卓《孔子三朝记解诂训纂》将《三朝记》与诸古籍对校,此有助于《三朝记》成书时代的研究。现略举阮氏对校之例:
《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茶,大夫服笏,礼也”又云:“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并同《虞戴德》篇文。《尧问》:“忠诚盛于内,贪于外,形同四海。”此袭《小辨》篇文。《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公诔之。子赣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想。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礼失则昏,名失则愆”二句,引夫子之言,见《虞戴德》,此其引记文之明证。
阮氏虽未分析《三朝记》与诸古籍之承袭关系,然就其对校,亦可知《三朝记》与《荀子》、《左传》等战国古籍存在密切联系。杨宽《战国史》“所谓圣和圣人”章节中亦提及《三朝记》之成书问题:“《孔子三朝记》七篇的著作年代,看来还在《中庸》之后。”杨宽认为《四代篇》、《虞戴德篇》、《诰志篇》与《中庸》、《易·系辞》等存在关联。如《诰志篇》云:“仁者为圣……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圣人有国……雒出服,河出图。自上世以来,莫不降仁。”杨氏以此文与《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文意相同,亦与《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之思想一致。朱赞赞硕士毕业论文《<孔子三朝记>考述》认为,上博简与《三朝记》之间颇具可相比较之处:“从以上相关材料的比对来看,《孔子三朝记》所记内容虽然与上博简有关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但反映的思想大致相同,因此,二者之间成书时代应该十分接近。”如《四代篇》“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为三德”文与上博简(五)《三德》第一简“天共时,地共材,民共力,明王无思,是谓三德”文,同以“天、地、人”论“三德”,所反映的思想即大致相同。上博简入葬年代为战国中后期,而《三朝记》之成书时代当与之相近。综上,《三朝记》当为战国时期之古籍。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认为:“愚谓此句承上而省‘循’字,上曰循弦,此曰循《尔雅》。……是‘尔雅’必书名也。”“循”者,顺也,可理解为“通过”、“凭借”。“循”,古音属文部邪钮;“顺”,古音属文部船钮,二字叠韵,可为通假。如《诗经·大雅·江汉》笺“循流而下”,《释文》“循流,如字,本亦作顺流”。“承上而省‘循’字”者,即“尔雅”上当有“循”字,不言者,承上文“循弦”之“循”字而省。《尔雅》多释古词语,循《尔雅》以观于古言及古言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故可“观于古”;循《尔雅》以明古今之言,故“足以辨言”。观于古言、辨古今之言,此于《尔雅》中比比皆是,《释诂》以下三篇所释对象即包括经典之词,古词及方俗异语等,而《释亲》以下十六篇所释对象为专用名物词,此类内容极其丰富,大凡亲属称谓、衣食器用、天文历法、ft川地理、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此当可使《尔雅》全面而具体地反映古代社会之面貌。统言之,《小辨篇》之“尔雅”当解作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