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城市文化的脊梁,人文历史的命脉

2020-09-25 17:21:00 作者: 北京中轴线,

2011年6月11日中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正式启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贯穿着元、明、清三朝的42座古建筑,串联着宫、岳、坛、庙和胡同街巷,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无数历史故事,吸引着现代人的去探寻。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北京的地名由此诞生。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首次登上北京皇宫的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标志着北京正式定为国都。

北京的这条中轴线发端于元朝,定型于明朝,延续到今天。在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的中轴线上,曾经排列着42座古建筑,其中有10座已经消失,有3座被重建,还存有35座。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以及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胡同街巷,积淀着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

元大都时期城墙周长约60里,是南北长于东西的长方形。明朝占领北京后,为了缩短防线,徐达放弃了健德门和安贞门一线的元大都北城墙,向南五里在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另筑了一道新城墙。永乐皇帝营建北京宫殿时,为了给皇宫前方留出空间,拆除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二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北京南城墙,而东西两面的城墙则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墙没有改变。改建后的北京城墙周长约45里,是南北短于东西的扁方形。后来嘉靖皇帝增筑北京外城,北京城墙的平面呈现为凸字形。

由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改建而形成的,因此对于明朝北京城中轴线和元大都中轴线是否是同一条,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元朝的钟楼和鼓楼位于旧鼓楼大街,旧鼓楼大街的延长线才是元大都的中轴线,而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偏东,起点是现在的钟楼;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大都的中轴线就是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与现在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的那条线重合,是同一条线。实际上这两种意见的分歧,在于没有注意到,元大都原本有两个中心点,即中心台和中心阁。这两个中心点实际标志着元大都有两条中轴线。

元朝末年的学者熊梦祥,在他写的《析津志》记述:元朝的鼓楼东边建有一座中心阁,中心阁以西十五步又建有一座中心台,中心台西侧南有鼓楼北有钟楼,钟楼南北都是大街,堪称整个大都城的中轴线。钟楼以北的大街直抵大都城的北城墙,以南的大街则到鼓楼为止,因为鼓楼以南是海子,即现在的什刹海,而以中心阁为起点的中轴线,向北没有大街,向南纵贯皇宫穿过大内,直抵元大都南城墙居中的丽正门,沿途经过的万宁桥和青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至今仍然存在。

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中轴线就是这条线,它的北端起点是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钟楼,南端终点在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以前是正阳门,增筑外城以后则延长至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及其两边建筑,串联起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和文化资源。在它的引领下,整座城市的建筑形成了中正平和,城市空间格局。历经时代变迁,北京中轴线成为了体现古都风韵的重要标识,如今这座城市脊梁,不仅支撑着城市的街巷肌理,更成一条北京人文历史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