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杜松作为明军主力,为何仅一日便全军覆没?

2020-10-02 20:35:12 作者: 萨尔浒之战中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随着明朝约11万大军的出征,宣告着萨尔浒之战的正式爆发。

明朝的对手,是总兵力约6万人的后金大军,且明朝当时的火器配置也相对先进,更是有着不少的应用经验。

按常理来说,在这场兵力与武器都相差相对悬殊的战争中,明朝获取最后的胜利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结果却是在短短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以后金杀伤明朝约5万人而告终,明军惨败。

尤其是其中的西路军杜松,率军约三万,更是这场战争中的明军主力,反观其要进攻的界凡城一带,仅有15000左右的后金军驻守,且正在构建防御工事。

那为何自杜松发起进攻后,仅一天时间,就以杜松全军覆没而告终呢?

杜松对后金的兵力部署并不了解

这其实还要从这场战争的总兵“杨镐”开始说起,作为萨尔浒之战中的明军总指挥,在正式发动进攻前实则并未提前派出搜索部队。

从而导致在整个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对于后金的兵力部署状态一直都不是很明朗,杜松也不例外,他所知道的也就仅仅只是界凡城那里驻守了15000左右的后金部队。

偏偏界凡城又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咽喉要塞,一旦过了界凡城,后面便可以称得上是一马平川,后金将再也无险可守,战略性质极为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说杜松会怎么做?

史书上说的是杜松贪功冒进,以至于让整个西路军成了明军的“出头鸟”,但其实从杜松当时的兵力部署来看,显然杜松还是考虑过全局的。

杜松当时并没有一股脑的全军出击,而是在浑河岸边兵分两路,其中两万人携带火炮等重型武器于萨尔浒附近一带安营扎寨。

另外一万人则是由杜松亲自率领,轻装渡河,打算先进攻界凡城下以北的另外一处险地吉林崖,借以为后面的大军渡河做准备。

可没曾想,浑河水急,以至于“将士多溺河中”,光是这一块杜松其实就损失了不少兵力。

后来虽然在连续攻下后金两个小城寨以后,实现了对吉林崖的包围,但却由于吉林崖地势险要、以及“代善”对吉林崖的火速增援等因素久攻不下。

直到这个时候,杜松才知道努尔哈赤已经向界凡城方向大规模调兵,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集后金全军之力专攻杜松所率的西路明军。

明朝四路军队各自为战

那么大家再看明朝的其他几路大军,其中北路和东路两路因为对地形的不熟悉,行军相对迟缓。

但由刘綎所率的一万余人的南路军虽说距离赫特阿拉最远,然而其行军速度其实并不慢,而且再加上其还会和了朝鲜军,同样是两万多人。

且在杜松那边陷入僵持状态的时候,南路军也已经跟后金有了初步的接触。但是却迟迟没有发动正式进攻。

明显就是抱着一种“佯攻”的态度,以至于努尔哈赤干脆视而不见,只是单纯的派出了500个骑兵,借以起到监视和拖延的作用。

试问,在努尔哈赤集中兵力进攻杜松西路,南路空虚的情况下,如果南路军能够稍微加快下行军步伐,不要求改变战局,但最起码能迫使努尔哈赤同时两路作战,那结果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呢?

毕竟如此一来,杜松西路所面临的压力无疑将会骤减。

怎么着也不至于轻装渡河的一万明军遭受的是吉林崖一万多人防守的攻坚战。驻扎萨尔浒附近的两万明军遭受的是努尔哈赤那约四万援军的遭遇战。

反而是后金峰回路转,有了近2倍的兵力优势。

从而让杜松所率领的西路明军主力优势尽丧,进退两难,不管退回浑河北岸大营还是让萨尔浒那两万明军渡河进入南岸,都势必会遭受到后金兵力的阻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